当前位置>文学园地

学中医的“学生官”

发布时间:2024-07-22    作者:吴天津

上世纪80年代初,一大批血气方刚的青年学子应召入伍,来到军营当排长,给基层干部队伍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这个特殊群体,从诞生开始,就受到了军队上下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我曾在考察他们中,遇见一位学中医的学生官,他投身军营的轨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这名学生官叫张利民,在安徽中医学院学习5年,19847月当兵入伍,到南京陆军学校学习一年后,分到临汾旅某部当排长。后来,他所在的连队移防到皖东山区,驻扎在一座山的半山腰上。那里,营房设施简陋,生活条件比较艰苦。有一次,我的处长(后来当了大军区上将政委),他带我到连队召开座谈会,了解大学生排长任职情况,我在这里第一次见到张利民。他高高的个头,国字脸,不善言谈,一副憨厚朴实的模样。营教导员告诉我们,连队移防后,正在进行营房整修,他整天采石头、运黄泥,肩磨肿了,脸晒黑了,从不叫苦叫累。平时训练,他与战士们一起摸爬滚打,其体能和训练成绩,很快赶上了连里的老兵。处长看到他黝黑的脸、壮实的身驱,说他不像大学生,还悄悄问我,他们是不是找了一个代替的。就这样,张利民从兵起步,很快完成了由学生到军人的转变。

军队对地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神圣的殿堂,也是一片神秘的沃土。如何适应这片土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对他们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两年以后,我在军区表彰优秀“学生官”的通报中,又见到了张利民。从部队上报的材料看,他扎根基层,融入士兵,扬长避短,较好地实现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张利民学的是中医系医疗专业,他说,“做战士思想工作,与医生看病一样,有许多相同之处”。刚当指导员时,他给战士上的第一堂课,就是如何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他查找大量资料,认真背课,滔滔不绝讲了一个多小时,结果台下的战士都昏昏欲睡。从那以后,他求教政工领导,倾听战士意见,收集教育资料,还买来演讲、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学习。这样一来,他随后讲政治课,改变了空洞说教,讲得贴近实际,入情入理,深受战士们的欢迎。

部队干部发展,像宝塔一样,越往上职位越少,越往上越靠全面素质的竞争。张利民当了三年教导员,换了两个营。在通信营当教导员时,所在营被评为先进营党委;在高射炮兵营当教导员时,所在营被评为理论学习先进单位。他多次立功受奖,多次转换岗位,入伍刚满12年,就被提升为团政治处主任。1998年底,部队编制体制调整,他又服从安排,来到预备团当主任。这时候,工作对象和环境都发生了变化,但他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作风没有变,还在激烈竞争中,晋升为某舟桥旅政治部主任。

我被他的挑战精神所感动,与宣保科的同志一起动手,写了一篇携笔从戎,路在脚下的稿子,介绍他转变、转化、转换的三转事迹,解放军报、人民前线报都用较大篇幅作了宣传报道。

是金子在哪里都闪光2004年,他脱下军装,结束21年军旅生活,转业到南京市卫生局,任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凭他一贯的工作作风,很快受到地方领导和组织的认可,几年后又晋职到市环保局任纪委书记、党委委员。当初的中医大学生,从军营到地方,一路拼搏,勇于挑战,而今他己年过花甲,离开工作岗位,在仕途上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