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神州军休

一名党龄65年的老党员对初心的一生守护

发布时间:2021-04-08    单位:云岭军休    作者:云岭军休
点击率:1372
字号设置:

微信图片_20210408092946.jpg

微信图片_20210408093002.jpg

       高锡觉,男,云南永胜人,1937年3月出生,1956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1月参加工作,1956年3月入伍,1987年6月退休,退休前系原昆明军区国防工程处副主任(副团职),历任:125团七连战士;14军工兵教导队学员;42师工兵连材料员;125团9连班长、排长;工程兵建筑第117团7连政治指导员,3营副教导员、营长、副团长。现为昆明市盘龙区军休中心小坝总支一支部书记。

       一名党员面对功名利禄时的取舍

       历史资料:50年代中期,我国刚刚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位于云南省丽江地区东北部的小凉山(宁蒗县)与四川大凉山接壤,面积达620平方公里,是以彝族为主的少汉、纳西、普米、白等多民族聚居的地方。该地区长期受封建势力统治,由于当时政府机构还不健全,管理一时跟不上,致使国民党特务分子和当地土司头领利用受蒙骗的群众发动反革命叛乱,声势浩大、气势汹汹,几乎占领和统治了整个凉山,还图谋在1959年国庆节前打到北京,占领全国。因当时丽江军分区兵力不足,仅有两个连的兵力全部出动镇压,刚过金沙江不远,就遭遇大股土匪的袭击,损失惨重。
       面对匪患的猖獗和家乡人民的安危,1956年2月,国家征兵一声令响,时任丽江市永胜县城关镇凤鸣乡副主任(相当于副乡长)的高锡觉刚刚入党一个月,响应了“我是党员我先上”的口号,“大丈夫应像傅介子、张骞、班超那样保卫国家、守护人民”,他毅然决然地弃官从戎,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14军125团七连的一名战士。

       1956年5月高锡觉所在的连队从云南剑川出发前往丽江剿匪,三个昼夜急行380多里路,饿了以野菜充饥,冷了以篝火为伴,困了以石树为枕。他严格遵守“以政治争取为主,军事打击为后盾,宁放一匪、不伤一民”的方针,在剿匪战斗中表现英勇、作战顽强,同年6月被选派到14军工兵教导队进修。

       一名党员面对生死攸关时的决然
       历史资料:1958年国民经济建设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将滇黔铁路、内昆铁路列入修建计划。云南军区公安内卫二团和步兵一二五团及4.7万民工配属施工;铁一师负责下马房至昆明233公里地段,云南军区步兵五团及3.3万民工配属施工。施工高峰期,总人数达20万人。贵昆铁路东起贵州省贵阳市,西经安顺、六枝、水城、树舍、宣威、沾益、曲靖等市县到达云南昆明市,全长620.7公里,东与湘黔、黔桂、川黔铁路相接,西与成昆、昆河铁路相连,是云、贵、川三省和祖国各地紧密联系的纽带。
       1958年9月,时任14军125团七连风枪班(风枪,学名:人工手持风动凿机)班长的高锡觉,跟随部队到达宣威市参与贵昆铁路的修建工作,当时风枪班是抢进度最快、劳动力最强、打炮眼技术含量最高、安全危险系数最大的一个班。由于修建铁路技术有限,加上部队转隶(从步兵转为铁道兵),业务不熟练,在开山炸石的时候经常出现哑炮。高锡觉作为班长,每次布完炮后都要细数一遍,确保炮数和响声一致。
       1958年10月11日,在宣威路段且乌隧道实施爆破时,数炮的战士向高锡觉报告放置14发炮弹响14次,细心的高锡觉一算,只响了13声,这意味着有一个炮弹没响,这对即将进入隧道施工的七八十人来说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安全隐患。高锡觉立即向连长报告,并主动请缨深入隧道查找没响的炮弹,他根据自己的丰富经验,很快找到且消除了隐患,避免了一场重大伤亡。同年12月荣立二等功,1959年12月再次荣立二等功。

       1958年9月至1960年1月,高锡觉共摘除哑炮100余枚,为贵昆铁路的工程进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舍生忘死、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一名党员面对爱情亲情时的抉择

       历史资料:1970年1月5日,在云南省通海、峨山两地间发生了7.7级的强烈地震,让通海、建水、峨山、华宁、玉溪一带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到了严重损失。在通海高大乡五里村,震源深度134米,主震后发生5级至5.9级余震12次,引起严重滑坡、山崩等灾害,受灾面积4500多平方公里,造成15621人死亡,338456间房屋倒塌,166338头大牲畜死亡,仅通海县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达27亿元,被称为“通海大地震”。这是20世纪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之一。
       1962年8月,高锡觉任独立工兵团三营七连三排中尉排长,所在部队长期驻扎在玉溪市峨山县。高锡觉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也居住在峨山县,距离高锡觉所在部队30多公里。
       1970年1月5日,高锡觉所在部队驻扎在峨山县的大鱼塘村,凌晨过五分大地崩了,刚刚入睡的他被树木倒塌的声音惊醒,他迅速安排九连100余名官兵对大鱼塘村和附近三个村庄进行救援,自己则带领七连和八连赶往峨山县进行救援,并安排通讯员向团部报告,随后接到团部命令只对微山县监狱和银行进行救援。高锡觉此刻非常担心妻儿的安危,妻儿的居住地距离这两个救援地点只有4公里的路程,至亲近在咫尺、军令悬于肩膀,一边是命令,一边是亲情,高锡觉内心是挣扎的、痛苦的,最后党性战胜了理性,他带领全营400余名官兵严格按照团部命令执行。

       当日,高锡觉所在独立工兵团三营营长杨正奎全家四口遇难、教导员重伤,他的妻子、大儿子、二儿子遇难。此次地震,高锡觉带领独立工兵团三营400余名官兵按照上级的命令圆满地完成了救援和保卫任务,从废墟中抢救老百姓362人,挽回人民财产900余万元、牲畜2600余头,可当他面对妻儿冰冷的尸体时却哭得像个小孩。爱人的体贴、孩子的可爱,一幕幕的往事涌上心头,小儿子才11个月,刚会奶声奶气的叫爸爸,大儿子也才三岁多。后由于历史原因,上级要求所有尸体就地掩埋,如果按照上级要求,妻儿就地掩埋就给他报一等功,团政委这样对高锡觉承诺。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没有第一时间抢救妻儿已是他一生的痛了,他不想再让妻儿埋葬异乡,最后他向上级领导请示,可以放弃一等功,但作为一名党员必须遵守纪律。最终,经特批他只将妻子的骨灰安葬回了故乡,两个儿子就地掩埋于玉溪市峨山县。

       一名党员面对利益诱惑时的选择
       历史资料:1982年9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央军委下达《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解放军进行第七次大裁军。1982年8月16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决定自1982年9月1日起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改为总参谋部下辖的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总参谋部机关由17个部、局裁减合并为14个,其直属的师以上单位减少10个,人员精简19.6%;总政治部各部、局下属业务局由44个合并为38个,精简204%;总后勤部13个部、局缩减为11个部,减少17个处(室),41个科(处)人员精简192%。各大军区的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相应改为军区司令部的业务部门;各大军区直属的炮兵坦克和野战工兵部队,大部划归陆军军领导;将预备坦克师和大部分炮兵师划归陆军。

       1982年2月,高锡觉任国防工程处副处长(副团级),负责广西百色到云南红河州金平县700多公里的边界线的国防工程建设。国防工程建设完毕,他手里还掌握着200吨钢筋和180吨水泥的余料,在当时计划经济时代,用一点钢筋水泥都要找关系、走后门、批条子。而高锡觉所在的部队面临转隶、改编和裁军,商人和建筑公司的人员隔三差五的找上高锡觉,威逼利诱的想让他卖掉剩余的建筑材料,“当时,钢筋600块钱一吨,这些商人开价1000元,水泥20块钱一吨,他们开价35元,由于工程建设已全部完成,而且当时制度不健全,部队要撤番号,我也面临被裁,这些国家资产我完全可以神不知鬼不觉的全部卖掉,但我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曾受到过国家领导人和领袖接见,我必须坚持底线,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取不义之财,不求苟得之名,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受党和国家的教育那么多年,可以说没有党和国家就没有我,做人要心怀感恩,我不能愧对国家的培养、愧对老百姓的嘱托。由于在部队时负伤评残,部队转隶我也被裁退休,但这些财产我悉数上交给了国家。”高锡觉说。

在那个流行“万元户”的年代,手里掌握着几十万的国家资产,高锡觉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没有临走前“捞一笔”的心态,在巨大利益面前没有放纵私欲、迷失方向,成为金钱的俘虏,始终不给别有用心者留下可乘之机,他以良好的心态摒弃名利,心无旁骛、清心寡欲、抵制诱惑,始终坚持做好人民的公仆,当好为人民服务的勤务兵。
       后记:高锡觉同志现为昆明市盘龙区军休中心小坝总支一支部书记,担任支部书记19年来他带领支部班子成员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谅解,积极开展“三会一课”学习,在支部小事有商量,大事有研究,事事有统一,不搞“一言堂”。他所在的支部19年来“小事不出党小组,大事不出党支部”,工作中不辞辛苦,任劳任怨。

高锡觉:
1959年2月20日,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彭德怀、陈毅、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1958年12月荣立二等功一次
1959年5月荣立二等功一次
1959年8月荣立三等功一次
1973年2月荣立三等功一次
1979年3月荣立三等功一次
1979年5月荣立三等功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