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军休信息

共建红色教育平台 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发布时间:2021-11-23    单位:秦淮三所    作者:报道组
点击率:284
字号设置:

秦淮军休三所和秦淮区府西街小学开展“革命传统进校园”的活动,共建红色教育平台效果显著。

IMG_20211122_141558.jpg

11月22日下午,在赵文海副所长的带领下,军休所总支委员史逸婷、戴 红,军休干部徐莉等同志,走进校园,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崇文讲坛”活动,军休干部为学生讲“好”故事。

军休干部徐莉同志,为孩子们讲述了她亲身经历,发生在她身边的两个故事:《母爱的光辉》和《一位有志气的少年》。《母爱的光辉》讲的1976年抢救唐山大地震伤员的故事。当时全国都在防震、抗震,许多人都住防震棚,夏天蚊虫多,无法洗澡,医疗队员克服困难,不分黑夜白天,随时接收转运的伤员。接收的伤员中,绝大多数是脊椎骨受伤,此伤的后果:瘫痪(高位),危及生命。这些脊椎骨受伤的伤员绝大多数是女伤员,通过逐一交流,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的情结:为了保护孩子!这些母亲为了孩子及亲人,在危难临头,忘了自己的安危,凝聚在她们身体里的最为光辉的母爱瞬间爆发。母亲是伟大的人,也是平凡的人,每个人都有母亲,每位母亲都默默地付出着她的爱。

《一位有志气的少年》,是讲在从事儿科工作几十年里,曾遇到过许多小病人及家长。其中有一位来自比较贫困的农村的小患者陈涛,当时诊断为“儿童白血病”。这病治疗阶段漫长,除了常规的吃药、打针、输液,还要接受一系列的检查手段,大人经过这些都很痛苦,何况是个5岁的孩子!前期治疗期间,为了防止并发症及意外发生,不能去上幼儿园,错过了与同龄孩子一起上学的年龄。在病房里常常看到他向那些正在上学、看书的孩子投去羡慕的目光。有时小病友会借给他书看,他都爱不释手,如饥似渴地阅读。当病情稳定了,医生允许他去学校上课了,他无比珍惜学习的机会,学习特别刻苦认真,在小学期间还跳过级。经过几年的反复治疗与复查,最终用超出常人的毅力和坚持,在家人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战胜了病魔。再后来,他每年只要再来医院做一次全面复查,在接受治疗时,要输液,他总是要求在左手上,因为右手要用来拿笔写字,做作业。睡觉前也总要再看几页书,直到病房按规则强行关灯,才放下手中的书。由于定期因医院复查住院耽误的课,他都在病房里认真自学,完成全部的练习题。遇到不懂的内容,就请教医务人员。

这两个故事,虽然普通却令人感动,孩子们听得全神贯注、津津有味的,当听到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而受伤时,有的孩子流下了眼泪。当讲到大家都读过许多赞美母亲的诗句和文章,孩子们一起朗诵起孟郊的《游子吟》。

IMG_20211122_135224.jpg

“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军休干部的责任。秦淮军休三所和秦淮区府西街小学领导表示,将“共建红色教育平台,革命薪火代代相传”活动,进一步扎实推进,通过军休干部讲历史,讲传统、传思想、传精神,帮助青少年坚定信仰信念,自学听党话、跟党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勇当“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IMG_20211122_14200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