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夕阳茶座

江东还是江南子弟多才俊

发布时间:2023-09-14    单位:鼓楼九所    作者:陈进
点击率:593
字号设置:

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被刘邦的追兵追至今天的安徽和县乌江镇,走投无路之际遇到乌江亭长,乌江亭长劝项羽先过江摆脱追兵,以图东山再起,西楚霸王项羽在此刻留下了悲壮的千古名言“无颜见江东父老”,原因是项羽起兵时有八千江东子弟兵,跟随霸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如今落得寥寥几人,项羽又是贵族出身,放不下面子,感觉实在无脸面见江东父老。

唐代大诗人杜牧任池州刺史时路过乌江亭,写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七言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诗里直接表达对项羽的惋惜,批评其缺乏屡败屡战的精神,缺乏总结经验教训,还有跟刘邦比存在刚愎自用、用人不当。但这都不能否定项羽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所以在他的争霸对手刘邦所建立的汉朝出的史记里,项羽属于列在本记里,这只有皇帝才能享有本记称号。杜牧诗词中“江东子弟多才俊”流传面很广,朗朗上口,也是说的江东而不是江南。据多方面考证,江东指的是长江以东的今天的浙江、苏南和皖南一带,这里自古以来依托优越的地形地貌、风调雨顺的气候、勤劳的人民,世世代代属于我国的鱼米之乡,人民生活很富裕,崇文尚武经商一样不缺,特别是尚武精神,今天的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地方富裕,生活富足,会经商,读书考中做官的很多,崇武打仗不行,其实不然,了解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吴越争霸,吴王夫差、越王勾践的故事就知道那些地方的老百姓不是想象的喜欢生活在温柔乡里,一旦有战事特别是面对外来侵略,发动起来的民风也是相当彪悍,历史上戚继光抗击倭寇用的就是那个地方的兵员。这里一个清军入关的故事可以说明此地的民风,当时清军虽然入关,并不意味着就得到了天下,当时江南地区的人们看到了大势已去,逐渐丧失了抵抗之心,而为了能够让这些百姓归附,多尔衮采取了怀柔政策,向江南地区的百姓承诺,投降大清之后,一切照旧。而江阴这座小城也正是在这时候投降的,此地明朝的知县林之骥解印去职,清朝方亨继任江阴知县。等到这一切都完成了之后,摄政王多尔衮却出尔反尔了,因为他觉得既然降了我大清,就要改易衣冠、改习俗、变发式,成为地地道道的大清人,于是颁布了剃发令。大清颁布了剃发令,强制中原百姓剃去头发,这被多尔衮看作是改造民众的第一步,这条法令被一步步向下级传达,江阴新上任的知县方亨自然也要执行。但是这条法令在江阴颁布之后,民众联合抗议,要求留发。这让方亨很是气愤,觉得这些人是专门给自己过不去的,于是破口大骂,这些抗议的人,自然也不敢示弱,以言语回击,说他妄为大明进士,没有一点羞耻感。就这样,剃发令在江阴地区走不下去了,方亨一看这样也不是事啊,于是便给朝廷写了一封信,意思是让朝廷派兵来,多杀几个抗议之人以达到树威的目的,结果这封信却被江阴百姓给截获了。这样一来,彻底激怒了江阴百姓,为了自保,为了不剃头发,江阴百姓揭竿而起,攻破了县衙,杀死了清差,捉住了方亨,打出了大明中兴旗号,自此江阴这座小城正式反清,而阎应元也在众人的劝说下,成为了江阴城的最高指挥人。起初,对于江阴地区的反清,清政府根本没有在意,心想着,不就是一个小城嘛,派兵镇压了便是,仅仅只派了300个人去镇压,但是这些人却有去无回,清廷这才开始重视。于是便开始组织大规模的清军去镇压,但是在阎应元的组织抵抗下,清军却始终无法破城,亲王多铎闻知江阴久攻不下,极为震怒,他先派恭顺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协攻,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攻城。博洛也不迟疑,平定松江后,立即统率二十万大军来到江阴城下,加上之前在此的清兵,足足24万人,在此情况之下,清军认为江阴百姓已经没有抵抗的心思了,便数次劝降,但均失败。无奈之下,清军只好硬攻,但谁也没想到,在清军200余门重炮的打击下,阎应元带领的江阴百姓愣是坚守了81天,由剃头令引发的这次抗争,清廷着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不过最终江阴还是被清军攻破了,城破之日阎应元自杀未遂,被清军俘虏,但他坚决不向清廷的贝勒下跪,被刺穿胫骨之后,依然骂声不断,最终英勇就义。阎应元去世后,江阴城也迎来了黑暗时刻,因为清军为了泄愤开始屠城,而江阴百姓面对死亡,无一人投降,或力战到底,或坦然就义,甚至以先死为幸,就连七岁的孩童都毅然就义。最后,江阴城中只活下来了老人和孩童53人。而在后来,生活在江阴地区的人对清廷都坚持一个原则,不当清朝的官,不应清朝的举,直到后来乾隆亲自向江阴地区的民众示好,给阎应元在江阴修建祠堂,江阴地区对清廷的态度才有了改观          

至于这些地方历朝历代通过科举考试走出来的栋梁之才那是数不胜数的,苏州历史上出了58位状元,是全国出状元最多的地方,在历朝历代国家治理中贡献的分量很重。所以江东子弟多才俊名副其实。

上面的例子都是说的今天的苏南、皖南、浙江一带,应该是长江以南地区,也有一说项羽的八千江东子弟兵全部来自今天的浙江湖州。历史上为啥称为江东子弟?称呼江南子弟不是更好吗?我认真研究了电子地图,原来长江从上游的安徽马鞍山方向流进南京地区时基本走向是从南往北流,到了南京八卦洲是一个分水岭,长江在燕子矶这里基本转向90度,从这里开始真正属于一江春水向东流了,一直流到上海崇明岛,流入东海。

项羽在乌江亭面对的这些地区确实在乌江镇的东面也即在长江的东面,而他当时兵败走投无路的地方在长江的西面。今天我们到安徽和县霸王祠周边看到的苏南、皖南以及浙江地区,确实在长江东面,所以才说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不是无颜见江南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