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夕阳茶座

《孔融让梨》的联想

发布时间:2024-07-15    单位:秦淮五所    作者:张宣铭
点击率:581
字号设置:

孔融4岁时,与兄长们吃梨时,他总是拣小的拿。父母问他何故?答“我是小孩儿自然吃小的”。这个故事民间广为流传。突出的是一个“让”字,4岁稚童便能如此,值得提倡和学习。

联想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事情,装修房子时,水流到楼下而造成矛盾;挤公交车,我踩了他(她)脚,有了口角;朋友之间言语不和有了意见;家庭成员或邻里之间对问题看法不一致,有了分歧等等。这原本很好解决的问题,由于处理不当产生矛盾或争得面红耳赤,甚至闹得惊天动地。从而使得亲人疏远,邻里不睦,朋友反目。如此种种不就是缺少一个“让”字吗?

对于这种遇事不让,争强好胜,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进一步激化矛盾。诸如此类的教训,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

古人云:如能做到“夫让,美德也”。对于我们今天的人来说,“让”也是一种美德,一种息事宁人,化解矛盾的美德。若能像玄武四所魏蒲撰文《心灵的微笑》文中的那位老同志,谦让、宽容、幽默处理“骂声”。很快就化解了。一次这位老师长外出挤公交车,一脚踩到身边一位时髦小姐的脚背,就遭到对方一顿骂:“眼瞎啦,老不死的”。“他笑着向小姐赔不是,不过我眼倒没瞎,要能老了还不死,这倒要谢谢你”。他又说:“老人冰心的外号叫‘老不死’,享年101岁呀”,一席话引得车上的人哈哈大笑。因此,对老人来说,遇事要“让”一点,思想要明智点,心态要宽容一点,处事要幽默一点。

我所8号楼101室王新民,他遇事就让,在利益和荣誉面前谦让,在分歧和矛盾前他忍让。什么事他就“让”“让”!有人称他‘倔老头儿’。一次二楼水管坏了,水漏到他家,所部打电话通知二楼家人,当二楼住户赶到家时,王新民家已有一脚背深的水。所部和邻里都到他家扫水。他家的衣柜、被褥等全部淋湿,损失严重。二楼住户多次上门协商赔钱问题,均被王新民拒绝;又一次落水管坏了,楼上的水漏到1楼外墙,房屋内墙已发霉。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向所里反应?他轻描淡写回答一句,不能不让楼上用水呀!当所里知道后很快换新管,解决了。

今天社会需要安定、团结。提倡“让”的精神,很多人如此一让,也就让出风格、让出了情意、让出了和谐,真可谓,一“让”多得,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