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夕阳茶座

淮海大地上的丰碑

发布时间:2024-08-06    单位:鼓楼军休七所    作者:徐光献
点击率:826
字号设置:

七月中旬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悼念之情和崇高敬意,冒雨到坐落于徐州市凤凰山东麓的淮海战役纪念馆和纪念塔瞻仰参观,受到一次深刻的中国革命斗争史教育和精神洗礼。纪念馆通过珍贵的历史资料、详尽的数据、生动的雕塑和感人的故事,再现了淮海战役的壮观场景和参战军民的英雄事迹,让我们置身于荡气回肠的铁血岁月,感受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受到极大地震撼和感动。

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是1948116日至19491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袤黄淮平原上,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及地方武装60万人,与国民党军徐州集团80万人,进行的一场规模空前的战略大决战。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英明决策下,在淮海战役总前委的统一筹划和指挥下,在华东、中原、华北冀鲁豫广大解放区人民的全力支援下,人民解放军各部队密切协同、英勇奋战,以伤亡13万余人的代价取得歼敌55万余人的辉煌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至此,国民党的精锐主力己被消灭,它的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己处于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从根本上动摇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胜利基础。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之一,对于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场战争的胜利,是解放军指战员和广大人民团结一致、英勇奋斗的结果,创造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淮海战役蕴含的革命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执行命令、听党指挥、对党忠诚的精神。在规模空前的淮海大决战面前,解放军参战将士坚决听从党的指挥,坚决执行党的命令,上级指到哪里,部队就打到哪里,前赴后继,英勇顽强,用英烈的生命壮举,用以少胜多的辉煌胜利,展示了对党和人民事业的绝对忠诚。在淮海战役过程中,毛泽东主席先后发往淮海前线的电报共有74封。淮海战役总前委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的各项指示,具体组织和指挥了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统筹规划了各地的后方支前事项,指挥前方军民齐心合力取得了淮海决战的伟大胜利。没有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的英明指挥,没有总前委和参战部队坚决执行命令指挥,就没有淮海战役的伟大胜利。

二是敢于斗争、勇于决战、不怕牺牲的精神。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淮海大决战中,解放军将士胸怀崇高的革命理想,抱定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敢于斗争,敢于决战。面对强大对手和复杂战局,以强大的自信和勇气,一口一口地吃夹生饭,打赢了一场又一场大仗、硬仗、恶仗。有3万余人在战役中壮烈牺牲,其中团以上干部牺牲49人,每2分钟就有一名烈士牺牲,平均每天牺牲700人,是三大战役中伤亡人数最多的一次战役。望着纪念馆内一排排牺牲烈士的名单,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烈士们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英雄主义气概和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令人感动。

淮海战役又是善于斗争的典范。在战役第一阶段,攻击部队采取先打弱敌、后打强敌、攻其首脑、乱其部署”的方针和村庄攻坚的战法,全歼黄百韬兵团4个军10万余人。在战役第二阶段,采取围三阙一、网开一面、虚留生路、暗设口袋”的打法,将黄维兵团包围在浍河以南的双堆集地区,而后扎紧口袋,合围和全歼黄维兵团。在战役第三阶段,对杜聿明集团采取围而不打的策略,使蒋介石难以下定从平津撤军的决心,以实现抑留全歼傅作义集团于华北战场。发起进攻时采取各个歼灭与割裂突击相结合的战法,全歼杜聿明集团2个兵团22个师17.6万人。淮海战役创造的战略战术和灵活多变的战法,为我军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广大指战员勇于担当、甘于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历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决胜的光辉篇章。

三是胸怀全局、协同作战、密切配合的精神。解放军参战将士自觉服从大局,处处顾全大局,紧密配合,并肩作战,在组织上形成一盘棋,在力量运用上攥成一个拳头,发挥了凝心聚力、团结协同的整体作战威力,成为以少胜多、取得战役胜利的重要因素。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两大野战军在一起,不是增加了一倍的力量,而是增加了好几倍的力量。

四是依靠人民、奋勇支前、生死与共的精神。为了保障淮海战役的胜利,我党在华东、中原、华北三大解放区周密部署,全力组织人民群众支援前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广泛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党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人民谋解放。获得翻身解放的解放区人民选择共产党,坚定跟党走,焕发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胜利”的极大支前热情,倾力支援人民解放战争。亿万群众男女老幼齐上阵,家家户户忙支前。大规模的群众支前运动,在东起黄海、西至豫西、北自山东渤海、南达长江北岸的纵横两三千公里、900多万人口的广大地区内,轰轰烈烈地展开。数百万民工冒枪林弹雨,忍风雪饥寒,千里远征,随军转战。在支援人民解放军作战的日日夜夜里,广大支前民工与人民军队生死与共、心连在一起、血流在一起。他们有的在支前途中遭敌机轰炸英勇牺牲;有的带病参加支前,在严冬恶劣的环境下倒在支前的征途中;有的负伤后坚持工作,伤势恶化,不幸去世。他们将大批粮食、弹药等物资运到前线,又将前线的伤员及时转运后方,为保障淮海战役胜利做出巨大的贡献。据统计,淮海战役中共组织支前民工543万人,担架20.6万付,大小车辆88.1万辆,挑子30.5万副,牲畜76.7万头,船只8539只,筹运粮食9.6亿斤,转运伤员9.8万人。人民群众把夺取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同自己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支前民工宁愿自己饿肚子,也要保证前线的战士吃饱饭。他们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车轮滚滚,川流不息,成为淮海战场最为壮观的历史场景。水乳交融,生死与共,成为党同人民一条心、军民团结如一人的动人旋律。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成为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和人民战争深厚伟大的生动写照。

淮海战役深刻地启示我们,决定战争胜负的不仅是武器和兵力,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包括统帅部的英明决策,部队战略战术的运用,将士们的信心、勇气和牺牲精神,以及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淮海战役对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历史贡献,虽然距今己有数十年时间,但是它蕴含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不会磨灭,永远是我们党、人民军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宝贵财富。淮海战役是一座丰碑,永远耸立在淮海大地,永远镌刻于我党我军历史,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我们要大力弘扬淮海战役精神,继承好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永葆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先烈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不懈奋斗,不断前进。要立足新的时代,高举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极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