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是以创新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引发了对文化功能的新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就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传统认识中,文化属于社会性“事业”,如办文化馆、艺术团体,发掘和整理历史文化遗产、遗迹等,都是不能挣钱、不创造社会物质财富,而且还要花钱的事情。但党的二十大提出,既要发展文化产业,也要发展文化事业。
当今时代蓬勃兴起的文化产业应运而生,包括:数字文化、媒体融合、影视动漫、文博文旅、出版发行等。这些产业敏锐地感觉到市场需求变化,积极打造新型文化消费模式,拓展文化消费内容和形式;或者细分文化消费领域,推进差异化、定制化文化产品;或者使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应用新兴科技手段,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和服务体验。在乘坐公共交通、甚至走路的的人群中,常可以看到目不转睛拿着手机看屏幕的人;有的人连续数小时沉浸在网络游戏中。这就是网络、智能时代新兴文化消费的人们。
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核心问题是通过“以文化人”激发主体的创造力,产生创新、新奇的思维产品,并进一步物化为新的物质产品,满足人们对新颖、奇幻、美妙、和谐的精神感受和审美体验,或满足学习、求知的心理需求,激发出创新动力和灵感。说起来,人们的这种需求自古就有,只是现代社会更大众化、常态化、不可或缺了。中国古代有为之士,常要作文化旅游的“壮游”,实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交游实践。直到今天,那些有文化底蕴的地区、城市、村镇,由于有文化名气、文化遗存、文化底蕴等因素,往往会在经济上显示出活力出众,走在社会创新的前列。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城市群和经济文化禀赋强的县市,是创新能力最突出的。这些地区之所以善于创新,主要是通过“以文化人”的主体效应激发出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力的:
一是聚集人气。那里有名企、名人、美文、美景,让天下倾心,必定吸引仰慕者不远千里,前来观览、访谈、学习、交流。到那些创新的企事业单位亲临观摩思考,受益匪浅。这些文化名城、名企就更加人气旺盛、活力四射。遂使天下宾客云集,百业都可以得人气之先。
二是汇聚文气。人杰必有地灵。古代有圣人教化,治学于名府,著述广泛流传后世,追随、向往者,必定络绎不绝。榜样的示范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三是启迪灵气。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在寺庙中书,自觉“然恨未能远赌前人之奇迹,所见甚浅。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错综其事,遗编绝简,往往遇之,豁然心胸,咯无凝滞;”这样的文化熏陶学习,引发的是审美和创作观念的飞跃。
四是开发手脑。当代文化产业,大都要运用人工智能、网络和融媒体技术、虚拟技术把人带入“灵境”,人的手和脑配合,会产生新的体验和感受,使人的创新思维开辟新境界,创作出全新的文化产品。
当今的文化产业是人工智能与人的智能协同的时代。人工智能再发展,也离不开人的智能的开发、设计、指令、控制等活动的创造与物化制作。这些都关系到人的文化素养,特别是人的创新能力提升,促使劳动生产率成倍提升,产品质量提高,以满足人们对美与好的高层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