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夕阳茶座

另一种方式的阅读——序黄小刚等老兵重走长征路所作《万里追寻》

发布时间:2020-07-11    单位:玄武军休四所    作者:吴国平
点击率:150
字号设置:


我的战友黄小刚前些年在江西赣州的于都,也就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代过一段时间的职,有更多的时间和条件了解那段历史,而且,在那个到处弥漫着红色文化的环境下,作为曾经的军人,出于血缘的关系,对于我军在初创时期所经历的那场空前绝后的壮行,除了崇敬之外,还生发了更多深入了解的欲望。特别是看到许多人,特别是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于都,从那里出发,重走长征路的时候,更有一种恨不早矣的感觉。所以,在他退休后的第一年,便立刻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一个至少在我看来是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重走长征路。当然,他的出发并非一人,而是一群人,也许是他的想法也正应合了他们的想法,那些曾经的战友,身上流着同样的血,且都仍然保留着军人的勇气与果敢。所以,等到黄小刚振臂一呼的时候,站在队伍里的同道者足有两个战斗班的人马。不是作秀,也不是另一种方式的旅游,当这些六十岁上下的老兵重新穿上军人的迷彩服,列队一排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他们的军人素养,更看到了他们的决心和意志。我也是与他们年纪相仿且是同年代入伍的人,我能理解他们的内心,那些经历过朴素岁月,又在改革开放中搏风击浪一路走来的人,重走长征路,一是追寻,二是回味。追寻历史,追寻先辈的足迹。以这种方式表示对于心目中的那些英雄群像的仰慕与祭奠,感受理想的崇高和信仰的力量;而回味则是与他们生命中的一段兵史联系在一起的,一支队伍,两万多里行程,虽不是全靠两条腿去丈量,但山高水远、栉风沐雨,需要用军人的品格和意志去对付,那是一种真正回到从前、回到队伍里的感觉,更何况,我说的回味,还有那些生成在血液里的、在人民军队里一直传承不绝的东西,包括战友情、包括使命感等等。而这个东西,只有在军队的集体中才有更加深刻的体味。长征路上,他们日日走着陌生的路,却天天闻到熟悉的气味,军人的气味。

19341017日开始的红军长征,是一次被迫的战略转移,最初的想法是避开强敌的锋芒,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等有了机会再打回到中央苏区来。然而,结果却是万般曲折、九死一生,走了两万五千里,转战大半个中国,变成了一次人类历史上罕见的胜利大逃亡,或曰枪林弹雨中不畏牺牲的远征。长征,无论从生存还是从战争的意义上说,都有不可估量的伟大意义,是一部感天动地的英雄史诗。所以我说,老兵们的重走长征路,就是对这一鸿篇巨制的深层阅读。长征中,中国工农红军在数十倍于己的敌人的围追堵截下,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一共经过了15个省,翻越了20多座大山,跨过了30多条大河,过草地、翻雪山,行程达25000里。期间,共进行了400余次战斗,攻占了700多座县城,击溃国军数百个团。但在长征中,红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中央红军出发时86000多人,最后到达陕北只剩下8000人,25000里的征途中,平均300米就有一名红军牺牲。这些数字惊心动魄,老兵们重走长征路,就是要寻找这些数字后面的故事,真正的读懂长征。为此,他们也向人们提供了这样的属于他们自己的数字:20181017日从于都出发,或驱车、或徒步,在历经秋、冬、春三季,前后八个月的时间里,途径14个省市自治区的120多个县(区),500多个乡镇,跨过30多条大河,翻过包括五岭山区、云贵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及蒙古高原在内的20多座大山。这些数字,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次朝圣之旅,也是一次精神寻根。那么,84年后,这支清一色由转业退役军人组成的队伍,重走长征路,在这本厚重的大书里,他们究竟读出了什么,读懂了什么?

在黄小刚的一篇自叙里,我看到了这么一段文字:“一路走过、一路看见,一路震撼、一路感悟,我们看见了牺牲、看见了伟人、看见了崇高的品质、看见了信仰的力量、看见了行进在万水千山中的坚定豪迈、看见了苦难历程和来时之路的明灯。”我认为,不仅仅是看见,而是触及灵魂的理会,或曰心灵与体魄的双重洗礼。

是呀,首先看到的是牺牲。牺牲说明什么?说明残酷、说明艰难、说明勇敢无畏、说明前赴后继。所以,他们留影最多的是在纪念碑和烈士墓前,包括在萋萋荒草中寻找到一座烈士孤坟后的长跪不起。湘江一役,血漫湘江,中央红军八万多人,一下锐减至三万多,这是什么概念?当地人说,三年不吃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大部队走出草地后,彭德怀命11团的王平政委带上一个营的兵力返回草地与接应滞留在热曲河那边的伤病员,远远看去,700多伤员都在河岸边背靠背坐着,可当他们走近查看时,发现他们绝大部分都已经牺牲了等等。这样的牺牲,给人以灵魂的震撼。黄小刚说,只有走在长征路上,才能切身地领会毛主席的那句诗:“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重走长征路,自始至终,一个人的名字都响亮地贯穿着。这个人就是毛泽东,黄小刚说的伟人。走长征路,也在读毛泽东,读毛泽东一生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湘江战役血流成河的反证,遵义会议的拨云见日,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突破乌江、奇袭腊子口的神巧用兵,与张国焘错误路线的智慧斗争等等,大量事实证明,是毛泽东在党和红军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使红军得以起死回生,最终取得了胜利。黄小刚说,毛泽东总是在紧要关头,比别人高出一筹。1935310日凌晨1点,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向驻扎在遵义枫乡镇苟坝村的中革军委发来急电,要求攻打打鼓新场,这是遵义会议后红军面临的第一个战斗,在军委会上,包括周恩来、朱德在内的所有人都主张打,只有毛泽东一人不同意。少数服从多数,会上,中革军委主席周恩来拟好了作战命令,准备11日凌晨下达。会后,毛泽东越想越觉得不对,连夜提着马灯走了两公里山路去找周恩来和朱德等,分析形势,一个个说服,最后又开会取消了命令。事后,我军截获了敌人的密电,敌人正向打鼓新场进行大量的集结,证明了毛泽东判断的正确,使红军免遭了一次重大损失。这就是人们传说的《寒夜里的马灯》的故事。这其实是非常惊心动魄的,历史地分析,这是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伟大转折的关键一环。所以,认识毛泽东,不是认识神,也不是认识仙,而是认识他实事求是洞悉事物的高超能力,是认识他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把握,是认识他对党和红军命运的高度责任,是认识他博大的胸襟和执着等等。当然,还有他的诗词,长征路上,毛泽东共写了6首诗:《十六字令》、《忆秦娥.娄山关》、《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黄小刚说,一路上,他们一遍遍地朗诵这些诗,从这些诗中领悟伟人的胸襟,感受他对中国革命的信念、坚定意志和浪漫主义情怀。毛泽东的诗词,给在战火和苦难中磨砺的长征增添了希望的光芒和文化的色彩。

小路、大道、河流、山脉。步行、野炊、祭奠、参观、拜访、座谈、调查。他们的旗帜飘扬在湘江之畔和大渡河上,飘扬在娄山之巅和茫茫雪野大漠------于都河边的声声唢呐、老三界的摸黑夜行、乌江天险的激动不已、烈士墓前的长跪不起、鸡鸣三省的绵绵细雨、乌蒙山上的放声朗诵、娄山关的迷雾穿越、泸定桥上的激流横渡、夹金山上的艰难徒步、松潘草地的信号中断、六盘山上的大雪纷飞、黄土高原的极目远眺、宝塔山下的深情凝望、西征漠路的滚滚风尘等等,这样的万里追寻,他们说,感受最深的就是信仰的力量。是呀,长征,不仅是与强大敌人的较量,也是与苦难与死神的较量。所谓信仰,就是对党对革命最朴素也是最彻底的信赖、就是无畏者无私者最基本也是最崇高的依据、就是前行者头顶上永远不灭的光亮,就是倒下者面对不倒的旗帜和连天碧草的微笑------青山巍巍,江水滔滔。在烈士墓前举手宣誓的时候,黄小刚说,他的脑子里想到了几个词: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向他们致敬,重走长征路的老兵们!

  2019-11-19于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