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河能深深地刻入我的印象中,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滁河为流经南京地区的两条最大最长河流之一(另一条河流就是名气比滁河大得多的秦淮河);二是我在南京生活工作多年,知道本地凡有重大洪涝灾害,滁河必有险情。
通过一些基本的了解和知识储备,我发现滁河不仅仅是流经南京的最大河流之一,也是流域面积最为宽广的一条河流,它发源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梁园镇,一路向东,流经安徽省滁州市的主要县市,经过江苏省南京市的浦口区主要地区,跨经南京六合区,向东流入长江。
为了寻找滁河入江口,我把纸质地图与电子地图反复比对,发现在南京江北地区联通滁河入江的河口众多,依照江水的流动方向,分别是朱家山河、马汊河、划子河(白庙河)、岳子河、通江集河、皇厂河等,究竟哪一条河流是真正的滁河入江口?这就需要对每条河流的作用、水文情况、历史沿革弄清楚。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得知,朱家山河的历史悠久,传说明代时开挖,不通航,主要用于分洪。马汊河、划子河(白庙河)等都是后来开挖的泄滁入江通道。这些在历史上不同年代开挖的滁河泄洪通道也进一步佐证了,在滁河发生重特大洪涝灾害的时候洪水对滁河的压力,仅仅靠一条原生的入江通道已经不能满足防灾需要。那真正原生的滁河入江口在哪里?查阅百度等资料,给出的结论是滁河入江口在南京六合的龙袍镇,确切的地点含糊不清,有说在龙袍镇玉带社区附近入江,入江口设有南京市玉带船闸管理所。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就是京沪铁路、老的津浦铁路都要通过铁路桥梁跨越滁河。正常水位时,铁路桥梁的标高都是一定不变的,一旦洪水来临,特别是历史上大洪水不期而遇,洪水冲垮铁路桥的可能性很大,这样就会中断南北铁路运输大动脉,这也就是每到重大洪涝灾害的年份和季节,滁河危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比较分散的资料,再仔细研究地图上滁河的走向,我初步确认真正的滁河入江口应该在扬州市仪征青山镇,具体说应该在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大河口社区与扬州市仪征青山镇结合部。为了实地查证这个论据,在2021年1月11日中午,我到实地探访寻找实证,依据我预先准备的路线,开车来到仪征市青山镇,一路导航来到目的地,由于临江口的滁河大堤正在加固施工,我停车步行考察滁河入江口,滁河河口宽度也就100米左右,由于滁河历史上在这里形成了冲击性的三角洲,在对面的三角洲六合大河口社区一侧也有河水入江。我在青山镇的一侧沿河坝步行寻找历史痕迹。发现这段河口比较开阔,滁河堤坝的迎水坡都设计成一定角度的缓坡面形状, 缓坡面是由一片片的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相互契合,加大了洪涝期间抗水流冲击的能力。在靠经江口的一段地方,发现了大约50米长的一段老旧坚固的挡水墙,有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从水泥的陈旧颜色尤其是里面的钢筋部分由于长年累月的风雨侵入使得部分铁锈红色渗入到水泥中,那种有经验的行家一眼就能判断大致建造年代。挡水墙设计成垂直形状,足足有8米高,厚度足有1米左右,人站在上面还是有点心惊胆战,恐高的行人这种感觉特别明显。这个时节正是长江枯水期,我选择一处能安全走到挡水墙底部的位置,河底砂石质地,有被大水冲刷痕迹,脚踩在上面没有淤泥陷入的状况。中午的暖阳强烈照射在挡水墙正面,各个年份大水淹没的水线痕迹清晰可辨,颜色有深有浅,一层又一层,最高的淹水刻痕在挡水墙高7米地方。我陆续又观察到在挡水墙底部砂石上有不知年代断裂的钢缆,密密麻麻,挡水墙垂直面不同高度位置有明显的固定船只用的铁质锚链扣,锈迹斑斑。在随后的行程中,在距离这段挡水墙300米距离的滁河堤坝上,我又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碉堡,碉堡保留在滁河河坝的护坡上,想必是有关部门认定是文物特别保留保护的,否则滁河大堤经年维修加固早就毁掉了,碉堡的瞭望射击孔正对滁河中央。根据笔者观察,该碉堡修建至今至少80年历史。根据以上几点实证考察和推论,这段滁河确实是真正的滁河入江口。
滁河入江口古老挡水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