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海拾贝

难忘土窑洞

发布时间:2022-10-31    单位:建邺所    作者:吴蔚
点击率:312
字号设置:

五过延安城  难忘土窑洞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不禁想起自己从军三十八载,五次经临延安时的场景:一次是赴陕北方向组织年度训练考评;一次是执行远程跨区演习任务,从宁夏青铜峡开赴四川西昌途经延安休整;一次是陪总部工作组前往延安进行专题检查调研;两次赴延安接受红色教育、参加理论读书班。每过延安,深感可看、可学、可品的东西很多很多,但令我最最难以忘却的,当属那高低错落、排列有序、历经风霜的黄土窑洞,这些窑洞在我眼中俨然是一道道古老而美丽、独特而别致的风景线!它背靠大山、脚踩大地、岿然不动,它不事张扬、从不炫耀、毫不起眼,它与大地紧紧相连、密不可分、浑然一体。窑洞里的陈设,简单得不能再简单,朴素得不能再朴素,木椅、木桌、木炭盆,土炕、草席、小油灯,成了全部的家当。就是这些土窑洞,红军将领曾住过,革命战士曾住过,理论家、军事家、艺术家曾住过,民主人士、爱国华侨、国际友人、西方记者也曾住过。也就是在这些普普通通的黄土窑洞里,中国共产党人创造出了让世人震惊、让后人景仰的一个个不朽的奇迹!

延安窑洞出奇胜

  “在世界上最小的指挥所里,指挥着世界上最大的革命战争”,是当年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延安窑洞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真实写照。古今中外,谁能想象得出一个指挥部就设在一孔窑洞里,土墙上挂着几张地图,木桌上摊着几份电报,土炕上撒着几包香烟,窗台上放着一盏油灯、一个茶缸和一部手摇电话。可就是在这样一个如此简陋的环境里,毛泽东常常足不出洞、夜不入眠,只是不停的喝茶抽烟、起草文件、标阅地图、签发电报,由此换来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的捷报。看到捷报,他别无奢求,走出窑洞,对警卫员说:“只要吃一碗红烧肉”。也就是在这些土窑洞内,广大机要和通信工作者,用铅笔、小刀和电台,将党中央、毛主席签发的命令,转换成无线电波,飞向各个战场,射向敌人胸膛,屡屡夺得胜利。正如周恩来同志形象比喻的那样:我们这个指挥部,一不发枪、二不发粮,天天发电报,就把敌人打败了。

延安窑洞出马列

  当年蒋介石把红军从山清水秀的南方,逼到了贫瘠荒凉的西北,但他绝没有料到,就在这西北黄土窑洞的十三年里,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以满腔的热忱、坚韧的毅力和谦逊的作风,面壁思考,修炼真功,锻造出一件件能够战胜困难、打败敌人的锐利思想武器。他们一边导演着金戈铁马的战争,一边酿造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马列主义。为写《论持久战》,毛泽东呕心沥血半月余、奋笔疾书九昼夜,连棉鞋被烧也不知晓。这部5万多字的宏文巨著,不仅成为我党我军抗日救国的指南,就连蒋介石也如获至宝,印发全体军官学习。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文集中可以看出,在延安窑洞里,毛泽东写出了110多篇文章,刘少奇写出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周恩来写出了《论统一战线》,朱德写出了《论抗日游击战争》、《关于干部问题》等光辉文献。这些散发着窑洞泥土气息的文献,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打败侵略者、推翻旧中国、建立新政权的战斗檄文和致胜法宝,成了中国共产党人修身养性、治国安邦的经典之作和不朽篇章!

延安窑洞出艺术

       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延安的黄土窑洞便感召、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他们舍弃城市生活,冲破层层封锁,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汇聚到了宝塔山下、延河岸边,文坛巨匠矛盾、著名诗人艾青、青年作家萧军、女作家丁玲、表演家田华、音乐家冼星海、画家张仃、科学家高士其……众多的文艺青年、专家学者与共产党的领袖一道,不住楼房住窑洞、发出时代最强音。一曲旷世绝响《黄河大合唱》,引领了无数优秀儿女慷慨激昂地奔赴抗日救亡的最前线;一首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展示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和共产党人的壮志情怀;一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震撼人心的《讲话》,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深入一线,吸取营养、激发灵感,创造出以歌剧《白毛女》、《血泪仇》,秧歌《兄妹开荒》、《夫妻识字》,诗歌《王贵与李香香》,小说《铜墙铁壁》、《小二黑结婚》为代表的一大批深受大众喜爱、魅力摄人心魄的文艺作品,这些作品有力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推动了中国现代艺术的蓬勃发展!

延安窑洞出源泉

   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民族和民主斗争的心脏,是艰苦岁月和艰辛创业的代名词。但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身居黄土窑洞,心系劳苦大众,白天紧张工作,晚上挑灯夜战,办公开会、学习交谈、思考著述、指挥打仗,从白天到深夜,从深夜到黎明,一个个都像不知疲倦的机器,不亦乐地运转着……由他们创造并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顽强不屈、奋不顾身,步调一致、官兵平等,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精兵简政、服务人民等一串串淳朴、沉甸的果实,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拥护和爱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94574日,毛主席与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内关于历史周期律的“窑洞对”,至今仍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鞭策和警示作用。而这一切,也正是中国共产党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是任何困难都不能阻吓、任何敌人都不可战胜的。

  一次次仰望延安窑洞,一次次让我感悟愈深。因为这些窑洞,分明就是一部充满灵气、充满生机的教材,就是一部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教材,就是一部不忘初心、保持本色的教材。在远离延安岁月、远离延安窑洞的今天,每一个共产党人,都不能淡忘它、漠视它,必须经常打开它、深入研究它、科学运用它、不断充实它,使之印入脑海、融进血脉、化作基因,惟有这样,你才能体会到,在改革开放愈深入、经济社会愈发展、国内外形势愈复杂、百年未有大变局已来临的情形下,黄土窑洞散发出来的延安精神与党的二十大精神,交相呼应、熠熠生辉,显示出更加无与伦比的魅力,放射出更加绚丽灿烂的光芒,俞发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风吹雨打,窑洞依旧!时代变迁,精神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