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和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是以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农村作为背景创作编排的。平原上茂密连片的高粱地构成特有的“青纱帐”,也是黄淮平原夏季的“风景线”。我们家乡,地处黄淮平原的西部,有差不多完全相同红高粱和由它酿成的高粱酒。但这种又香又辣的高粱酒,并不是电影里那样夸张的带有血红色的,而是完全纯净透明的。
我儿童时代就参与过这种红高粱种植的全过程。说起来,高粱作为吃的主食,味道是比较粗刮的,单独做馒头,发面的筋道不行,只能捏成杂面饽饽或贴成锅饼,吃的时候要配上辣椒或大蒜做的重口味菜,才能觉得有香味。当然,实在饿了,饥不择食,高粱面饼、杂粮烙饼,吃着也是又香又甜的。所以,过去的农民是喜欢种高粱的。纵然吃起来味道不如小麦的白面馍,但是,它的产量要高多了。解放前农业科技水平低,一亩高粱可以稳稳地收到4-5斗高粱米,折算成现在的统计规范就是亩产80-100公斤。而种小麦呢,一亩地只能收到2-3斗麦子,也就是40-60公斤。特别是,高粱对土地质量的要求不严,干旱地、砂礓地、盐碱地都照样生长结穗、稳生黍米。一般是用头年起完红薯后越冬的“晒垡地”,到开春,家里有堆肥、塘泥、家畜粪晒干撒到地里,经过犁耙平整后,用耧耩或手撒播种,5-10天的雨后就可以出苗,中间要经过多次锄地间苗。高粱长高到抽穗,是在最炎热的暑天,要分几次钻进闷热的高粱地里,把过密的秫叶打下来,然后打成捆背回家去,鲜秫叶可以作牛的草料。当我们汗流浃背地在烈日下整治高粱的时候,就会情不自禁地想道:我的天哪,难怪高粱做的酒那么火辣烧心呢,可就是这毒太阳晒的热劲烧成的呢!一直晒到立秋甚至处暑,才能把成熟的高粱砍倒,剪下秫穗,捆好秫秸运回去。秫秸大有用处,可以织成盖茅屋用的箔,铺在屋梁竹竿上,抹上和有麦秸的稀泥,再铺上整齐的麦秆,下雨天,雨水可以顺着麦秆流向屋檐、地面。秫秸也可以用作为菜地的围栏,房屋内的简易隔墙,最后是做烧柴做饭。总之,红高粱浑身是农家宝。
高粱被选作酿造白酒的原料,确实是既合算又当之无愧的。过去在市场上,一斤秫秫的价格只有小麦的一半,但它的淀粉含量高,发酵后淀粉容易转化成饴糖,再深度发酵就会生成乙醇,所以出酒就会多。含量较少的蛋白质和脂肪转化为氨基酸和酯类,增添了白酒的芳香和绵长回味。贵州茅台酒,就是以贵州特产的小红粱作为主要原料年酿制的。为了让酒味更丰富、醇厚,一些名酒原料还配上适当的糯米、豌豆、大麦和玉米作原料。安徽的淮北地区,过去产名酒,如亳州古井贡酒、濉溪口子酒是颇受欢迎的。
古代人喝的酒,大多是米酿造的。白酒发酵时间长,工艺复杂,价格就高一些。高梁在古代也是“五谷”之一,称为蜀黍、芦稷、红梁,大约是5-7千年前阿拉伯人经由印度传入中原的。现在农民种高梁少了,因为小麦的销量大,使用良种,加上精细管理,每亩地收获300-400公斤小麦是有把握的。数十年岁月倏忽而逝,时代进步太大了,童年时,走在大片青纱帐之间的土路上,那种神秘感和寂寞之心依然模糊地留有记忆;包括影片中,风吹起的高粱地,泛起海浪一样壮阔的节奏推涌运动,连同在青纱帐里演绎过的壮烈牺牲和斗争激情,都引起我们对古老文化的无限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