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钟情翰墨,目的是“欣挥笔墨写文章,笑畅情怀品人生”。我曾立下誓言:“莫叹韶华付水流,老朽之年意方道。愿将余生寄翰墨,砚田耕耘一老牛。”当此,退休30年来,一直笔耕不辍,把一生所经历的、收获的、感悟的人与事、情与思,以及所思所想,全部倾注于笔端,可谓“寄情翰墨心神定,乐在其中醉若痴。”
为此,我开辟了“三条写作通道:一是为我的专业知识著书立说,出版了《日语知识专辑》;其中包括:《高级日语(军情篇)、日本军事概论》、计100余万字,发表在北京大学《日语学习》、大连外语学院《日语知识》、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日语学习与研究》等10余家外刊,并被“中国译协”、“军事科学院”评为“资深翻译家”、“资深军事翻译家”,两项荣誉称号。
二是广开文路,向国内10余家报刊供稿。如《江苏工人报》、《扬子晚报》、《服务导报》、《金陵晚报》、《经济导报》;外省的有:上海的《科学生活》、杭州的《文化娱乐》、武汉的《婚姻爱情与家庭》、《世界奇闻录》、厦门的《厦门晚报》、《双休特刊》等众多报刊物发表近百万字的文稿,被誉为“投稿达人”。
三是向《离退休生活》供稿。2006年,移交“建邺军休所”,我成了所里的通讯报导员。从此,我开始了《文化养老》的专栏作者。在建邺所和《生活》编导的大力支持下,我的写作生涯走上了一个新台阶。20年来,共发表稿件300余篇,多次获评特等奖、一等奖。
不仅如此,我还将所有刊登稿件,编辑成册,出版了散文集《三家春》:上篇《光荣之家》,记述了我投笔从戎的光荣经历;中篇是《军旅之家》,记录了我在部队度过的激情燃烧的岁月;下篇是《军休之家》,记录了我在军休建邺所的幸福生活。从上述三段军旅生涯中,我感悟出怎样做人、怎样当兵、怎样做学问、怎样文化养老之精髓。更让我体会到戎行一生的光荣和无私奉献的快乐。
与此同时,我还出版了《我们俩》一书,记录了我和老伴《戎行一生·琴瑟和鸣》革命一生,并作百家训传承儿孙,还发给百余位老战友当作纪念。其中老友陈履海赠我一联曰:“投笔从戎七十载,武以报国,寒窗笔耕四十年文写春秋”,我笑纳之。
通过写作,我收获了快乐:"皓首老夫善休闲,满腔豪情泻笔端。晨起环林随鸟舞,夜来踏月听虫喧。感悟老来笔耕乐,延年益寿身心健。”
写作还让我修身养性、益寿延年:“默默耕耘发染霜,喜度二春万古芳。年年一度秋风劲,谱写清秋乐满堂。”
写稿是一种笑看夕阳渐下的潇洒、从容、淡定的风雅;更是一种“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理想境界;还是一种“春风化雨正当时,老树逢春吐新枝”的自白。
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生活》杂志为我们老兵提供了一个展示才艺的平台。是他们让我们“老当自强忙笔耕,吟诗作赋见从容。风吹媚柳城郊走,日照鲜花曲径行。不为名利人增寿,遗在超脱一身轻。暮年永存松柏志,豁达养生一老翁。”
正是:“谁说老来无真情,军休之家沐春风。尊老敬老暖吾心,甜甜一梦到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