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海拾贝

红红火火扭秧歌

发布时间:2020-12-21    单位:建邺所    作者:张礼忠
点击率:76
字号设置:

秧歌是流行于广大农村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北方广大农村。用锣鼓伴奏,有的地区也表演故事,跟小歌舞剧相似。跳这种舞蹈叫“扭秧歌”或“闹秧歌”。是人们颇为喜欢的一种健身活动。据考证,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了“秧歌”的雏形,人们在田间播种、耕耘、收割等辛苦劳动时,有时便利用休息间隙敲锣打鼓来助兴,并扭动身体,活跃气氛。据《宋史》记载:之所以叫“秧歌”与“插秧”农事有关。后来,人们不断丰富发展,形成“扭秧歌”这种形式,并流传至今。从广义上讲,农人在劳动之余自娱自乐的形式,包括歌舞都统称为“秧歌”,大致有三种类型:唱歌、舞蹈、小戏,从狭义上讲,“秧歌”,只指“秧歌舞”,即“扭秧歌”、“闹秧歌”。

从我记事时起,故乡就盛行扭秧歌。上小学时,老师便开始教“扭秧歌”,遇有庆祝活动,甚至组织上百人参加的“秧歌队”,扮成历史故事,神话传话和现实生活的任务,边扭边走,伴随着鼓声节奏,变换各种队形,加之,舞姿丰富多彩,常引起阵阵喝彩声。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47年冬天。当时解放战争正转入大反攻阶段,家乡掀起参军参战的热潮。广大青年纷纷志愿参军入伍,出现了很多“妻子送郎上战场”,“父母送子打老蒋”的动人场面。为了欢送这些新战士光荣入伍,县里组织了盛大欢送仪式,我所在的“安国中心小学”也组织了一个100人的“秧歌队”和其它学校组织的“腰鼓队”、“高跷队”、“锣鼓队”约千人共同成了一个盛大的欢送仪式。当日上午9时许,200余名新战士,骑战马、佩红花,在红旗的引导下,在秧歌队、腰鼓队的伴舞下,浩浩荡荡向欢送会场进发,场面十分壮观,群情振奋,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深刻印象。也就是从这天其,我便萌发了参军报国的志向。并在477月正式报名参军入伍,成了“冀中军区随营学校”一名战士,年仅14岁。

秧歌,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适合重大节日如逢年过节、喜庆活动开展。每逢此时,家乡的人们都要举行扭秧歌比赛,或者走街串巷,展示才艺,比歌赛舞,既喜庆、又热闹,还可健身。这一切促使扭秧歌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势。新中国成立后,有了更大的发展,除了传统的“扭秧歌”外,还开展起了踩高跷、打花棍、跑旱船等形式。到了现代又加进了现代舞、滑雪舞、扇子舞等。秧歌的伴奏,也由产痛的民乐,像唢呐、锣鼓、钹等,发展到电子音乐,以及各种高科技乐器。音乐的主旋律不仅仅限于过去的秧歌调,还加入了民乐合奏、摇滚乐等并登上了大型歌舞晚会、电视文化娱乐节目等大雅之堂。

不过,我更欣赏的海是自娱自乐的健身形势,人们可以不必化妆加伴奏。在晨练时到市民广场、公园等处随机结合,扭起来,跳起来,既红红火火又喜庆健身。特别是单纯的扭秧歌,运动适中,中老年人也可参加。通过多姿多彩的扭动身躯,使四肢、腰得到锻炼,可使人心情愉悦,豪情倍增,十分有利于强身健体。不仅如此,由于秧歌内容包含量大、丰富多彩又富于变化,舞蹈动态丰富,扭者、观者均可受到感染,从而达到舒缓身心之目的。

现在扭秧歌已遍及全国,但由于各地地理环境不同,而变现不同风格和特色。如陕北秧歌健壮明朗,自由奔放;东北秧歌生动活泼、幽然俏丽;山东秧歌豪迈粗犷、舒展大度;我的河北故乡秧歌红火热闹、多姿多彩。在南京我也经常在市民广场、电视上看到扭秧歌的老年活动,结合扇子舞、红绸舞,跳起来、扭起来,一片太平盛世风光。据悉,秧歌已经被了列入国家“非遗”名录,并载入史册。正是:“歌舞声声震耳喧,丽姿倩影舞蹁跹。红红火火又健身,惊羡花甲赛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