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制胜铁的意志和英勇顽强铁的作风,是铁军精神的力量之源,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必须像新四军那样始终昂扬“摧锋陷阵、如铁之坚”的斗争精神。
逆境制胜、英勇顽强,是新四军这支英雄部队战胜强敌的重要精神支柱。新四军将士以铁的意志驰骋大江南北,支撑东南半壁河山,成为插入敌人心脏的锋利尖刀,被毛泽东同志称为“华中人民的长城”。
新四军在江苏大地的两次著名战斗,生动地诠释了铁军精神逆境制胜铁的意志。
刘老庄82烈士魂铸铁血制胜。82烈士所在的4连的前身是江苏丰县地区一支地方武装,1941年编入新四军第3师。连长白思才,江西人,16岁加入红军后经历了长征,参加过平型关战役,是一位英勇善战的出色指挥员。政治指导员李云鹏,江苏沛县人,青年学生出身,曾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是一位久经战火考验的优秀政工干部。1943年春,侵华日军对淮海抗日根据地大“扫荡”。3月17日,日伪军1000余人,分兵11路合围驻六塘河北岸的淮海区党政机关,4连奋勇迎战。18日晨,连遭失败的日伪军进行第三次合围。全连82人凭借村前交通沟,英勇抗击日伪军,使主力部队和党政机关得以安全转移,阵地却陷入重围,数次突围,均未成功。敌人以炮火将4连阵地数百米长的交通沟夷为平地,同时以大队骑兵实施冲击。在强敌面前,4连官兵不畏伤亡,浴血奋战,连续打退日伪军5次进攻,毙伤日伪军近百人,苦战至黄昏。身负重伤的白思才、李云鹏组织全连剩下的20多人,掩埋好烈士遗体,端起刺刀扑向敌群,最后全部壮烈牺牲。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盛赞82烈士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塘马战斗200余壮士血写必胜信念。1941年11月27日夜,日伪军3000余人,分三路向苏南地区溧阳西北塘马村合击,江南区党委、江南行政委员会和新四军第16旅旅部及后方机关、整训部队等共1000余人遭包围。28日凌晨,第6师参谋长兼第16旅旅长罗忠毅和旅政治委员廖海涛率4个连的兵力,殊死阻击日伪军进攻。阻击部队苦战终日,到天黑时罗忠毅被子弹击中头部牺牲,廖海涛负伤后肠子流出来了,仍坚持与敌人殊死决战,此战最终毙伤日伪军200余人。罗忠毅、廖海涛和270余名指战员用自己的壮烈牺牲,掩护党政机关人员冲出了包围圈。
抗战中的新四军被誉为“铁军”,是因其英勇善战、所向披靡铁的意志而闻名。新时代我们弘扬铁军精神,必须崇尚实干,以必胜意志和顽强作风努力拼搏奋进。
小结:铁军精神的力量之源启示我们,不断强化无坚不摧铁的意志和英勇顽强铁的作风,是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的胜战利器。
加速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应以铁军将士“意志如铁、无坚不摧”为楷模,始终保持排山倒海气势,不断增强建设发展走在前列的必胜信心。
加速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应以铁军将士“功若如铁、人民倚焉”为楷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赢新时代再创辉煌的江苏战役。
加速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应以铁军将士“目标如铁、奋力前行”为楷模,始终做到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谱写江苏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