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海拾贝

从兹耳界应清净,免见啾啾毁誉声

发布时间:2021-09-09    单位:建邺所    作者:张礼忠
点击率:464
字号设置: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晚年患耳聋之疾,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但他没有悲观,而是“化聋为静”,安享晚年。他在香炉峰下建一草堂,并特写一诗高挂中堂曰:从兹耳界应清净,免见啾啾毁誉声。意思是,耳聋之人耳根清净,不受干扰,任你闲言碎语,污语恶语,我一概视若无睹,于我无关,免去好多麻烦,实乃另类养生之道。

白居易的“耳聋诗”,富含哲理,我感同身受。年已“采寿”(88岁)的我,耳已失聪。有时,独坐斋中,有人按门铃,我听不见,甚至有人用拳头擂门,我还是听不见。有时和人交谈,不知对方所云,为防止失态,便假装唯唯诺诺。当对方知道我所答非问,幽默地莞尔一笑,性急着大声吼叫,我也窘得无地自容。长此以往,不少老友断绝了来往。为改变此种窘态,我采取了变“不利”为“有益”之策。

一是“以为会友”,积极向《生活》供稿,抒发我的心声。我无法口头交谈便以笔代口。坚持“老夫一生喜笔耕,诗词歌赋伴余生,书香翰墨关山瑞,夕阳绚烂四海风。以文会友同感慨,晚霞如诗夕阳红。秋色堪比春光美,难抒晚年未了情。”众多文友都成了我的良师益友,相谈甚欢。二是仿效先贤“变聋为聪”。众所周知,自古以来,不少先贤都是“聋人”。大音乐家贝多芬,从27岁就出现严重的听力障碍,并患上了严重的中耳炎。到49岁时,就全聋了,亲友和他谈话只能以笔代替喉舌。但他并没有消极和放弃作曲。他为此以诗言志,发出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作娱人曲”的豪言壮语,终成了一代音乐大师,享誉全球。我国唐代诗圣杜甫,56岁时就已耳聋,但仍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流传后世。为此,他特地写了一首“耳聋诗”曰:“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可见耳聋并没有影响他写诗,反而利用耳聋之机,排除外界干扰,深思熟虑,精益求精,使其诗词大放异彩,被誉为“诗圣”。

三是面对耳聋泰然处之,我用自己的方式助听。如我请钟点工小卢作我的“传声筒”。接听外来电话,与亲朋好友联系,均由小卢代替转。当面交谈时,由她作“翻译”,或发送短信让我一目了然,均取的了良好效果。在抗瘟防疫的日子里,我与外界的联系均畅通无阻,一路顺风。为此,我特赋诗叹曰:“耳聋谱新章,手机焕彩,靠妙传生龙;传话酬壮志,聋人增辉,仗小卢聚。”

老人耳聋乃自然规律,不值得大惊小怪。重要的是“化聋为聪”,不落后于时代。世上说坏话的人不少,吵架、打骂亦屡见不鲜,而耳聋的人却视若无睹,免去诸多麻烦。聋人耳根清净,有利养生。正所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聋亦养生,这是我对老年耳聋的一点粗浅感悟,愿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