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海拾贝

砚边感悟话“兰亭”

发布时间:2021-10-22    单位:鼓楼五所    作者:肖继勇
点击率:201
字号设置:

提起王羲之的书法名帖《兰亭序》,国人无不津津乐道,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兰亭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标志,也是中国书法史上声名最为显赫的书迹,誉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以艺术成就论,其卓越超群的地位毋庸置疑,其权威性至今犹然。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堪称一绝。王羲之的《兰亭序》被众人公推为天下第一行书,首先是它溢满了书圣的旷达情感。王羲之53岁辞官,归隐田园,寄情山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这一天惠风和畅,天朗气清,王羲之等42人在激光会稽山阴之兰亭行“修楔”之礼,即到水边嬉戏,以求消灾弭祸。据记载,参加雅集者大都是社会名流和当时或后来成为书法名家的谢安、郗昙、孙绰、孙统、李充、许询、支遁、徐丰之等。其中年龄最小的是王献之,当时才10岁,最大的是庾蕴,已“年甚其耋”。其间,修祓禊之礼,作“流觞曲水”之戏,当时有26人赋了诗,其余“不能赋诗,罚酒三斗”。诗作结成集,众人推举王羲之为该集作序。此时王羲之在崇山峻岭和茂林修竹之间,坐青山绿水之中,仰观宇宙,俯察万物,游目骋怀,极视听之娱,想到世殊事异,人之生死,不禁感慨系之,喝了几杯酒,赋了几首诗,于是乘着酒兴,提起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起来。洋洋洒洒,一气呵成,成就了千古名篇《兰亭序》。此时此刻,羲之已进入了“心忘于笔,手忘于书,心手达情,书不忘想”的状态,达到了“书初无意于佳乃佳”的艺术效果。通篇读来,章法布白参差多变又和谐统一,无故意经营之痕迹。王羲之用笔侧锋中锋变换,中锋取遒劲,侧锋取妍美。其线条更是韵律优美,节奏鲜明,体态安详,雅润姿媚。真乃笔随意转,笔到意到,运用自如,优哉游哉。据说,翌日王羲之酒醒神清又重写数十遍,终不如初。

王羲之是我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书法家,他以卓越的革新精神,创造了一代书风——从容自然、中和静穆、流畅萧散、气韵生动,从而形成楷、行、草书的独立机制,被后人尊称为“书圣”。王羲之名帖《兰亭序》,是我们书法爱好者读帖、临帖、研帖的最好范本,其艺术价值不言而喻。首先,表现在遒媚劲健的笔姿。王羲之的《兰亭序》用笔中锋、侧锋相生相发,方笔、圆笔兼收并蓄,结字欹侧整饬、妩媚纯真,以细腻精湛、变化丰富的书法技巧,表现出秀逸、阴柔之美。王羲之可谓中国书法史上的改革派,他在会古通今之际,增损古法,锐意创新,使传统的书法更加臻于成熟,观赏《兰亭序》,我们无不感受到这种创新所带来的艺术之美。

书法是一门线条的艺术,通过不同的用笔方法产生长短、粗细、方圆、软硬兼施等具有不同形式属性的线条出来,在这些线条中,再通过速度快慢、力度大小等法则原理的运用,使线条具有多重意象的审美品格,从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书法形象。其次,表现在疏朗雅静的字态。《兰亭序》结字有“似欹反正”之妙,即将各结构部分的外形因素、位置因素、比例因素综合变化着构字,表现力求翻侧,最后归于平衡。如“兰”、“锲”、“觞”等字,点画之间虽轻重、粗细各异,但疏密配搭,四面停匀。再如“峻”、“游”、“怀”、“仰”等字,其偏旁的组合,宽松得宜,笔画多极意舒展,毫不局促拘谨。“似欹反正”是对立中的和谐统一,它首先创造了字的逆向动感,又终于使字显得十分雅静,为《兰亭序》构字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书法是一门抽象造型艺术,通过点画、线条之间的合理搭构,书法成一个个形体的组合。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完成需要的形象构成,于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静止的外貌,但其间笔势的内在连接使人可以感知书家的挥运状态。再次,表现在从容平和的气息。书法是一门表现情感的艺术,通过艺术家对一些琐碎法则的驾驭,抽象地表现某种情绪和愿望。《兰亭序》是在暮春水滨、少长咸集、饮酒赋诗的怡悦环境中完成的,字里行间透映出从容平和、雅静洒脱、婉丽多姿、气韵生动。所以“平和简静”成为《兰亭序》的最高艺术境界。序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笔姿遒练存真,温柔敦厚;其体态悠闲停匀,润畅俊美;其笔势于潇洒处更强调收敛和含蓄;其行款布局亦在自然畅达中显现了超逸和儒雅,此书稿实为遒丽天成之“神品”。《兰亭序》秀逸优美、不激不厉、平和闲适,表现出文人士大夫清静儒雅,会心以远的趣味追求,反映出古人面对争权夺利的纷乱环境,只能选择逃避现实、隐迹山林,追求所谓的高人隐士生活,从而满足其“独善其身”的消沉无奈心理和悲观情绪。

王羲之的《兰亭序》是我国历代书法作品的显赫名帖,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所以享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美誉,恰如宋米芾《兰亭·绝句》赞:“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赏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犹能抵万金。”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笔者面对“兰亭”手不释卷,每每临写“兰亭”,次次都有不同感觉。笔者练习书法没有任何功利,只是想在闲暇之余调养心情,为自己滋补一点文气。夜深人静,端坐在案边灯下,总觉得心地坦然,写得心静气顺,超然物外。临帖必须把浮躁之气戒除,把学书杂念剔除,临写起来,心里的火气才能消除。《兰亭序》始终伴随我身边,时时阅读,常常临摹,总有一种说不完的话,道不尽的情。“书者,抒也。”笔者感到从“师古人”到“师造化”乃至“师吾心”,确非易事,它的确是一条艰难而又苦涩的无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