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海拾贝

老人是包袱还是一宝?

发布时间:2022-01-05    单位:建邺所    作者:张礼忠
点击率:195
字号设置:

据报道,中国老年人口已达2.64亿。面对社会老龄化,有些人产生了“狼来了”的焦虑与不安,甚至视为老人为“包袱”。这是一种极其不正常的过度忧虑。实际上,由于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生活状态日益改善,人的平均寿命不断提高,老年人在社会上所占的比例自然不断上升。老龄化是伴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生而长的,这是一条自然规律,不值得大惊小怪。

有些人之所以把老人看作“狼”,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把老人看成是“包袱”和“负担”,看成是阻碍社会前进、发展的“绊脚石”,是累赘,甚至诅咒为“老不死”。这是一种十分片面的错误观点。老年人虽然不再有年轻人那种朝气蓬勃的锐气和精神,但是老年人饱经沧桑,拥有年轻人所缺乏的经验和智慧,自有其价值和作用。自古以来,社会上就有“家有一老,赛如一宝”之说,而且无数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

周代姜子牙80岁辅佐周文王平定天下,终成一代贤相;三国时代曹操发出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言壮语,指点江山,终成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大放异彩。至于现代,老有所为的老人比比皆是。1992年,上海出版了一本名为《文化老人话人生》的书,其中收录了冰心、巴金、贺绿汀、藏克家、钱伟长、萧乾等前辈的文章。当时,他们都已“寿登耄耋,年逾期颐”的高龄老人,但仍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心著书立说,发出了耀眼的光与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于1930年,活到90岁仍致力水稻研究解决人们“吃”的问题,勇攀高峰,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英雄”等多项大奖。抗疫英雄钟南山耄耋之年仍奋斗在抗疫第一线,获国家共和国英雄光荣称号。建筑规划设计大师吴良镛90多岁,开创了“旧城居民改造新路”入选联合国人民奖,赢得世界瞩目。

除了这些名人,其他老干部、老兵、老工人、老先进等,也都是“余勇可嘉”、“老有所为”,为党和国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建邺所已故老兵韩守训80多岁,不顾自己年大体弱,建立“家庭基金”,救济贫困儿童,,取得了人们的称赞,并评为“全国文明家庭”。这些都说明老人绝非“包袱”而是“一宝”,虽然有个别老人“为老不尊,倚老卖老”,造成了不良影响,但这绝非“主流”,决不能“以偏概全”,要全面看待老人。“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人不能青春常在,但可以“老当益壮”、“老有所为”,决不能视老年人为社会负担和包袱,而应一视同仁,将老人看做事社会的创造者和推进者。孝亲近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党和国家一贯提倡“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打造“孝道政府”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时下那种“讨厌”老人的现象是不足取的。正确的做法是,在重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同时,不可忽视“老有所为”、“老有所用”。一味主张老年人回家养老、含饴弄孙、颐养天年的说辞,是不全面的,将会导致老人与社会脱离、加速老年人生态和心态的老化。老年人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忠去,通过参与社会活动,收获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这就需要社会改变对老人的形象定位,用适合老年人的方式融入社会,让他们在“有所为、有所用”中燃烧他们的余热,决不是把他们视为“包袱”冷藏起来,窒息了老人生命的晚霞之光。应以积极的态度和方式,让老人从“包袱”的形象中解脱出来,实乃“积极老龄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