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往事钩沉

军营中的“小板凳”

发布时间:2022-09-05    单位:建邺所    作者:张礼忠
点击率:742
字号设置:

所谓“小板凳”是指部队中一种独特的“坐具”,主要流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因为没有大礼堂和靠背座椅,所以部队集会、看露天电源,看广场演出等场合,必须人手一“凳”席地而坐。不过,这种“小板凳”并非专指“木凳”而是包括背包、帆布凳(又称“马扎”)、小木凳等。我从1951年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一步校习武,因为是住民房,并没有制式坐具,所以,每当部队开大会、看文艺演出、野外演习、甚至抢险救灾等都是“哪里需要哪安家,打起背包就出发。”如全校开大会齐聚打谷场时,大家都是把把背包作为“板凳”按顺序落坐会场,在连队间互相“拉歌”,你方唱罢我登场校会场变成欢乐的海洋。“好不好?妙不妙?再来一个要不要?”随即全场响起有节奏的鼓掌声,如山呼海啸震耳欲袭欢呼声,那时部队士气高涨,凡是集体聚会都是群情激奋,歌声震天,常引来群众围观,展现出“军民一家亲”、“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声势。

这种以背包当“板凳”的岁月持续了三年,直到1954年,三十一步校迁至河南洛阳,并改名“第八步校”,我们才搬入按苏导模式建造的营房。并过上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新生活,但还没有大礼堂,所以部队集会仍然需要“小板凳”这时便配发了统一的、制式的“帆布凳”,行走时提凳而行,列队进入会场,然后一声“坐下”大家便双手扶膝、正襟危坐、十分整齐划一。那时,部队每月看一次“露天电影”,而且大多是苏联电影的译制片,如《静静的顿河》、《斯大林格勒大血战》、《夏伯阳》、《难忘的1917年》、《列宁在1918年》等,十分引人入胜。每到放电影时节,各连队除留下执勤人员外,几乎是全部出动,人人带一“马扎”列队在影幕前按划分位置坐落,静等电影开映,这个夜晚对我们来说,真是一个最美好的夜晚,忘记了白天训练的辛苦,影片中的故事情节,成了我们的良师益友。

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后,一切要求正规化,部队为我们又配发了“制式小坐凳”形如小木椅,做起来更舒服。在广场开大会时,在操场开运动会时,或者观看露天文艺演出时,全校师生都是坐“小木椅”观看演出。在夏天更是成了大家乘凉的工具,给人带来极大的方便。

军用背包,帆布凳(马扎)、小木椅构成了那个年代军营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直到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全面小康,生活完全电气化“小板凳”才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我永远忘不了这一段历史。因为“军用马扎作用大,广场聚会少不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