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往事钩沉

新闻——难以割舍的情思③

发布时间:2023-05-24    单位:玄武军休四所    作者: 史振洪
点击率:294
字号设置:

新闻工作的磨炼,品德变得纯净了。报纸的一大功能是教育人。在教育别人的时候,我从没有忘记自己。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生活上以及个人名利得失等问题上,自己恪守三句话:不张口,不伸手,不出格。在报社工作,手上有点用稿权,方方面面的诱惑不少。平时用稿或同通讯员相处,有时也不排除个人感情的影响,但总体上自己还是坚持:用稿看质量,处事不俗气,同通讯员建立健康、良好、正常的同志关系。那几年,也有通讯员拎两瓶果珍、两瓶酒之类的东西,被我拒之门外的;也有个别通讯员给我办公桌抽屉里塞红包,被我退寄给本人的(请党小组长邮寄)。对那些庸俗现象,我在报社党的会议上曾多次提出批评意见。我在报社分管了好几年财、物,尽管工作中也有考虑不够周全的问题,但个人问心无愧,凡是我经手的东西完全经得起检查。我总认为,做人应该清清白白,堂堂正正,尤其是对钱这个东西,头脑一定不能发热。政策规定允许的,该你得的,你不要客气;政策规定不允许的,不该你得的,你千万不要动心。对官的概念自己也早已淡化。我在报社当副处长4年,处长4年,副社长7年。后来组织上关心,给我行政职务升了一级,但我的技术级“丢”了。当时我毫无怨言。我总想,名呀,利呀,官呀,位呀,这些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不要费心过多,当再大的官也有做平民百姓的时候。

每每回过头去看看、想想自己在新闻战线上经历的一切,一种眷恋之情总难以言表。1997年,组织上把我调到军区政治部编研室当主任。虽然编研工作主要是文字工作,同新闻工作也比较相近,但一下子放下已经干了27年的熟悉本行,一下子离开办报那种快节奏的工作环境,起初还是有些不适应。好在我及时调整心态,很快适应了新的岗位。我依然踏踏实实地干事业、做学问,并且发挥自己干新闻的特长和优势,紧紧依靠老主任和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把编研室的内部建设和各项工作搞得颇有起色。2000年4月,我被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军编研工作先进个人”。

正是出于对新闻工作的眷恋,1993年6月,我以《耕耘在绿色天地》为书名,将自己发表于报刊的40万字新闻作品汇成集子,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2000年10月,我把1993年以后撰写的新闻作品,经筛选后汇集一起,又出版了一本46万字的《耕耘在绿色天地》续集。这两本集子,权当是对自己从事30多年新闻宣传、史料编撰工作的一个小结。

正是出于对新闻工作的眷恋,我退休后又重操旧业,应聘到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担任新闻传播系主任。肩上挑着沉重的担子,我要对得起学校和学生。我以自身优势补教育教学方面的短板,一门心思为学校培养人才。我提出3句通俗的话,作为全系文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叫作“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走出去能干”。我给新闻班学生上《新闻写作》课,带着他们创办了《明日记者》报,我们新闻系培养了一大批动手能力很强的优秀人才。同时,我还兼任《钟山学院报》主编,兼管全校对外宣传。我带着一两名学生,把院报办得颇有特色。院报是一月一期的四开小报,而我们的新闻作品在全国高校校报年度好新闻评选中,却也获得过一等奖和二、三等奖,令一些著名高校的大报称羡!钟山学院有一些国际合作、转型升级项目,每次大的活动,都有多家媒体进校采访。具体组织、供稿等都是我带着老师、学生完成的。我们在媒体的各类报道,曾合编成《媒体这样评说我们》一书,受到广泛好评。在学校14个年头,我笔耕不辍,结合教学、宣传工作,又写了不少新闻报道、教学心得、科研论文、人生感悟等,我起名《耕耘在钟山校园》,又出了一本近50万字的集子,意在给自己、也给年轻师生留个纪念。

正是出于对新闻工作的眷恋,我从学校回到军休所之后,受命担任报道组长。除了自己写报道、写文章、拍照片以外,还帮助老同志们编稿、改稿,给《离退休生活》杂志和《南京军休》网站投稿、发稿。当组长的3年里,我和报道组的老战友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把动动脑、动动手、投投稿当作一种乐趣,不怕辛劳,不计得失,在修身养性的同时,创造出累累硕果!玄武四所的宣传报道,连续3年在全市军休系统名列前茅……

新闻——难以割舍的情思!也许是命中注定,我这辈子真的是与新闻难解难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