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往事钩沉

生死一腔老兵情

发布时间:2023-09-01    单位:建邺所    作者:张礼忠
点击率:427
字号设置:

我的童年是在日寇铁蹄下度过的,面对日本鬼子的残暴,在我幼小的心灵中, 下了仇恨的种子。10岁时便和八拜之交的义兄张福禄、刘小参加了儿童抗日组织“青少年抗日先锋队”简称青抗先,在八路军敌后武工队的引导下,开展一些力所能及的抗日活动,如手执红缨枪,在村头站岗放哨、盘查过往行人或为八路传送鸡毛信、利用孩子的身份到县城刺探军情等八路军除奸队提供消息,利用汉奸强抢民女洞房花烛之夜,将其诱至村外斩首示众。或以顽童的身份进入鬼子修炮楼的工地,乱石重伤一名鬼子监工等。

路军敌后武工队引导下我们都变成了业余抗日小战士,受到其中军的高度赞扬并一直坚持到日投降。

到了1947年解放战争开始了我所在的南关小学号召高年级的学生报考“军校”——冀中军区安平县“随营学校”我又榜上有名被批准入伍。我和同学崔国威一同踏上征程来不及报告父母,便徒步50里,来到了梦寐以求的绿色营。但遗憾的是发重病,未到两个月便被退休养处理,令我憾终生。

不过,我并没有泄气,这不,机会终于了。1951年春,为响应“抗美援朝”的号召,我在河北省立安国中学,再次应征入伍。学校我们25名新兵每人赠送了一个笔记本和一支钢笔,老师和同学们纷纷为我们题字念,鼓励我们精忠报国杀敌立功,为学校为家乡争光。一人当兵全家光荣,我村的老长,带领乡亲们把喜报送到我家,母亲喜极而泣,连连说:“我家二小子这下有出息了。”

带着亲人们的嘱托,我们一行258新兵到石家左32步校新兵训练营报到,接受了三个月的入伍教育后,然后乘闷罐车从石家庄一路西行,经阳泉娘子关、榆次到达了中国人民解放31步兵学校驻地——山西省县。我没有进入野战部队,而是成了一名军学员。

军校的生活紧张而艰苦,完全维承了抗大“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学习的科目多达20多种,有治课、文化课、战术课(从班到连营团5战术指挥)射击课(从手到迫击炮7种武器)、特科(炮兵、坦克、工兵、地形学、防原子、防气、火焰射器、空军知识内容)体育课(刺杀、游泳得上多兵种、多学科的合成队所需知识技能应有尽有。

经过4年的艰苦训练,1955年初,我以优事生成绩毕业,任正排级(少尉)被分配到南昌步枝任战术教员,这一就是6年。期间我的军旅人生出现了三个刻骨心的亮点:一是1953年到志愿军66军任见排长,让我变成了真正的中强汉,被评与优秀见习生”,晋升副排级。二是1954年参加了5周年大阅兵,光荣地接了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检阅,成就了我刻骨心的幸福。三是1958年底至1959年5月我以中战术教官的身份下放到31榴炮团,经受炮火的礼,荣立三等功,被评为“一专多能炮手”,并被福州军区“人民前线报”评为特约通讯员,于返校后光荣入党。

1961年因表现异,组织上让我弃武从文”。总政联络部保送我赴张家口外语学院主日语情报专业。1965年毕业后先后任南京外院、国际关体学院日语队长、日语多语种教研室主任,前后长达20余年,两次获“从事国防教育事业20年、30年贡献章证书,并被“中国译协”、“军事科学院”授予“资深翻译”和“资军事翻译家”光荣称号

我一生投笔从戎,成长在营,成功在军营,我一生也全部贡献给了军营,我永远恩党的栽培。现在我虽然告老还乡,但我仍然不忘“我是一个兵。为此我曾立下《党员志》:共产党员不尘,全心全意为人民。重任铁肩担道义,赤胆忠心乐献身。”;《战士心》:“共产主义千秋业,一颗红心保青春。此路遥遥多战事,海枯石烂不变心。”《老兵情》,在任曾是一个兵,装卸罢再登报党恩有所对,生死一腔老兵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