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往事钩沉

丹阳湖农场亲历记之一:战天斗地

发布时间:2024-05-24    单位:鼓楼区军休一所    作者:李建年
点击率:486
字号设置:

19915月,组织上安排我到安徽省当涂县步兵第2师丹阳湖农场任场长。没想到,在我参军入伍,走出了祖祖辈辈忙碌的那片土地22年后,又和土地打上了交道,而且这一干就是20个年头。在与这块肥田沃土相守相伴的20年里,经历过辛酸苦辣,也有过欢乐微笑,流下过汗水,也留下了记忆。

“农业是露天工厂”。种粮食必须经受老天的考验。我上任的第一年,老天爷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上任的第2天,就赶上了“双抢”,即收小麦种水稻。初来乍到,我亲自登机跟着作业手收小麦。突然,天气突变,从西北方向黑压压过来一片乌云,顷刻间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尤如云天捅漏,下个不停。机械全部陷入到麦田中,最后还是履带拖拉机把我从麦田中拉了出来。5800多亩麦田里积起一尺多深的水,机械、车辆只好停在路边上,等待天晴,再行收割。老天有意和我们作对似的,下下停停,一会儿露出太阳,一会儿又阴云密布,麦田里的水不能及时排出,地都泡软了,收割机下不了地。急得我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毫无办法。就盼着太阳出来,阴雨天过去。等到第5天,我突然发现,麦田里的麦穗头上开始发绿,我走进麦田仔细一看,整个麦穗的麦粒,全部发芽,最上边的麦芽已经由白变绿了。远看就如刚种的小麦麦苗出齐的状况。这时,我意识到机械作业是不可能了。只能请示师首长,动用部队人工收割。师首长也早已关注着天气情况和我们的处境,很快组织部队进湖,人工收割小麦。麦子虽然收上来了,但小麦质量却受到了严重影响,小麦表面失去了光泽,有的已经发霉变质了,只能是降价处理或改为饲料粮。这一季小麦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祸不单行”。夏收不行,那就搞好夏种,夏季损失秋季补吧。我立即布置夏种,干部战士也铆足了劲,非要在秋季打个翻身仗。从整田平地开始,日夜不停,加班加点,为了保证质量,我每天要转两三趟,有时晚上打着手电检查耕地平地的情况,吃住在大晒场。在全场官兵的共同努力下,按时完成了7000余亩的水稻栽插任务。正当我们向主办单位报告任务完成时,一场暴雨下了个沟满壕平,整个湖区连道路、条田埂都淹没了。一片汪洋。刚刚栽插的稻苗全部淹没了。我们及时开动所有水泵,昼夜不停地排水。经过7天的紧急排涝,稻苗才露出了尖尖角。只有壮秧活了下来,弱苗有的连根也腐烂了。由于浸泡时间太长,壮秧也成了弱苗,更没有及时追肥,稻秧生长缓慢。来场检查工作的后勤部长看了,给我说了句话“老李,不容乐观啊!”。这句话,就象一块千斤石压在我的心口。形势不容乐观,但我不能放弃。我一边组织排水,一边进行追肥壮秧,及时进行打药治虫,适时进行人工拔草,由于采取了一些补救措施,水稻长势慢慢好起来。国庆节,后勤部长第二次来场说了句“也不要太悲观”。这句话,更加提升了我们管理稻田的信心。虽然遭受了水灾,秋后结账,我们最高亩产达到了800斤,虽然比正常年景亩产少了四、五百斤,但这一季水稻生产没有亏损。

事后我才搞清楚,1991年,是厄尔尼诺天气作怪,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搞农业,种粮食,必须时刻关注气候的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否则,就会碰壁,吃大亏,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这一年交了不少的学费,对我以后抓农业生产提供了帮助,积累了经验。吃一堑长一智。第二年我们即与当地气象部门建立协作关系,构建自然灾害预报系统。走访当地群众及科研院所,请教专家、教授。解决好水害、虫害、病害等问题,同时在改良土壤、增施有机肥、推广秸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方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有效方法。在当场长的最初几年,在以农为本,以粮为主的方针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准确把握农业生产规律,适时调整种植结构,使农场的经济效益保持了良好的上升趋势。为师农副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经过近20年的艰苦奋斗,偿还了上任前农场500多万元的债务,除上交生产粮外,向上级主办单位交3762万元利润。19977月农场被武警总部评为“先进农场”,本人1993年、1996年荣立三等功各一次,1996年被南京军区评为“后勤战线争先创优先进个人”,《人民前线报》《新华日报》《南京后勤》杂志等报道了我的一些情况,《江苏卫视》播放了我如何艰苦奋斗,带领全场官兵改变农场面貌的专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