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开始90周年,我不由得想起了跟随多年工作的两位老红军严光、陈德先。他俩都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身经百战,从枪林弹雨生死线上走过来的老红军,是长期担任军以上干部的开国少将。严光时任军区后勤部部长,后任南京军区顾问。陈德先任时军区后勤部第一政委,后任南京军区副政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在南京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办公室和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工作时担任过两位首长的秘书,对两位首长有较多的了解。
我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从战争年代过来的老一辈革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作风深入,善于到部队一线,到基层调查研究,倾听意见,掌握第一手资料。这一点,在严光、陈德先身上尤为突出。在他俩任军区后勤部部长和政委期间,把一段时间的重点工作安排好,处理好机关呈办的大事后,都要两人常常一起到部队调查研究。一次,我们陪两位老首长乘船运大队的船,沿长江一线考察部队。凡是江边有后勤部的单位都要停靠上岸,检查了解部队的工作情况。当我们到安徽某油料仓库后,听仓库领导汇报地下油罐有锈蚀流油的问题后,不是听完汇报完事,而是马上决定到漏油的地下油罐现地去看。到了现场,我们随首长打着手电筒,不顾浓烈的油气味,钻到十几米深的大油罐底部仔细察看漏油的砂眼洞,又到洞库的外部当地群众的水稻田里、小河沟边看渗漏的具体情况,再次返回洞库的油罐罐底分析造成油罐锈蚀的原因。掌握第一手资料后,回到机关和有关部门深入研究提出了处置的意见。处理意见上报到总后勤部,得到了肯定和转发,对全军大型油罐的建设起到了启示作用。
陈德先和严光老首长对后勤系统的老同志也非常关心。他 们在调查研究中,通过与后勤系统团以上单位,特别是仓库系统的领导 接触后,发现后勤系统的老基层、老山沟干部素质很好,任职时间很长, 职务偏低,多数单位的两位主官年龄偏大,仍勤勤恳恳、埋头苦干,可以 说是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他俩认为,这批干部都很老 实,山沟条件又差,家属就业、子女上学都很困难,这些同志都能正确对 待,不为名利得失分心。越是这样,我们就越应该主动为他们着想。于 是,他们在后勤部常委会议上提出了解决老同志职务待遇的意见方案, 两人又一起到军区政治部和干部部去汇报反映,又一起向军区聂风智 司令员、郭林祥政委、杜平政委汇报。这个意见方案,得到他们的支持 和认可。后来,经军区党委常委会议研究,分两批解决了多年没有解决 的大问题,许多仓库的老主任、老政委由正团提升为副师,除少量调离 原单位外,大多数仍在原岗位上继续工作,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严光和陈德先老首长自觉继承和发扬老红军的光荣传统和作风,自身要 求特别严格。下部队认真执行上级的规定和相关制度,轻车简从,坚决反对迎来送往,反对请客送 礼。他们在任军区后勤部部长、政委那几年,无论是在单位上班,还次出差下部队,都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按规章制度办事,每次下部队都要对我 说:“到那个单位以后,一定要关照下去,吃住都要从简,不得搞吃请招 待。”我都按首长的指示布置下去,多数单位也都能照办。然而,有一 次,陈政委和严部长两人同乘一辆车下部队,途经浙北某仓库停留一 下,顺便了解一下这个单位的工作和建设情况。在车上,陈政委对我 说:“小蒋,还是老规矩,到那里后关照仓库领导,吃饭从简,不要喝 酒。”我到了仓库后,第一件事就是给仓库领导传达首长的指示,他们也 答应了。但到了中午开饭时,发现餐厅里准备了一桌菜,还摆了一瓶茅 台酒。陈政委面露愠色,瞪着眼睛问:“怎么回事?不是讲好简单嘛!”严光部长也一脸严肃。热情的仓库主任、政委忙说:“首长,我们这儿喝 酒是分等级的,你们来了就要喝茅台酒。”“简直乱弹琴!喝酒还分什 么等级?谁给你们的规定?”陈政委说着,拍起了桌子。严光部长扶着 椅子站了起来说:“这顿饭我们不吃了,这就走。”见此情景,我就给仓 库领导说,把酒拿走,再撤掉几个菜,吃饭。这时,仓库的两个领导红 着脸,连忙撤酒,又端走了几道菜,才算平息了首长的怒气。
以上三件事看似平凡,却能折射出老红军扎实的工作作风,关心部属的热心,严格执行规定的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