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往事钩沉

致敬!大别山

发布时间:2024-07-12    单位:鼓楼区军休三所    作者:章健
点击率:578
字号设置:

清明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们鼓楼军休三所军休干部红色研学之旅,到达安徽金寨县和独山镇,重温我党我军光辉历程,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红色再教育。

金寨县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部,与鄂、豫两省相邻,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红军的摇篮,将军的故乡”。

小雨中的红军广场格外肃穆。我们漫步前行,举目瞻仰革命烈士纪念塔和洪学智将军纪念碑;拾阶而上,默数着具有象征意义的59级台阶(即金寨县诞生了59位共和国开国将军)、25级和28级台阶(即在金寨县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第28军)、10级台阶(革命战争年代金寨县10万青年参军征战);注目红军纪念堂中生动讲述的每一幅文字图片与实物,回顾思索着大别山区之所以能成为中国革命圣地的重要脉络。

星火燎原大别山,唤起工农千百万

1921年党的一大后,从上海返回武汉的一大代表董必武、陈潭秋在荆楚大地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发展党组织。一大批大别山的热血青年在武汉求学期间,追求真理,积极加入中国共产党,返回家乡后,如一颗颗革命种子播撒在大别山,宣传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的思想,发展党员,壮大党的队伍。

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后,毛泽东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著名论断,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1927年11月,黄麻起义点燃了大别山区的革命烽火,组建了红十一军三十一师,创建了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在这之后,大别山区相继发动了立夏起义、独山起义、金家寨起义、六霍起义等,建立了红十一军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和皖西革命根据地,豫东南根据地。

随着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1930年后,党中央为实现在大别山区域的集中统一领导,步调一致地开创工农武装割据的新局面,决定将三块根据地合并成立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下辖27个县级苏维埃政权和3个市级苏维埃政权。红军力量改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下辖红四军和红二十五军。这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

红旗招展大别山,坚贞忠诚跟党走

1932年7月,不甘心失败的蒋介石调集30万军队向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动了规模空前的第四次“围剿”。由于当时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人张国焘盲目轻敌,采取军事冒险主义的方针, 导致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主力被迫离开艰苦创建并为之奋斗牺牲的根据地,离开家乡亲人,向西转移,抵达陕南川北地区,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

红四方面军主力转移后,久经革命烈火考验的大别山军民并没有停止斗争。留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红军部队合编为红二十五军,在吴焕先、徐海东等领导下坚持大别山区的革命斗争。1934年11月,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为了配合中央红军的长征,红二十五军决定向鄂豫陕边实行战略转移,创建了鄂豫陕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转移之后,留守的部分武装重建红二十八军,在高敬亭等领导下坚持在鄂豫皖边区的斗争,使大别山红旗始终屹立不倒。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坚持在大别山区的红二十八军改编成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皖中、皖东地区投入抗日战场。在党的领导下,新四军第四支队和第五师成为鄂豫皖边区对日作战的中流砥柱,并逐步形成了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

1947年6月30日,按照中共中央的战略部署,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解放战争序幕。到这年11月下旬,在大别山地区建立了33个县的民主政权,初步完成了在大别山地区的战略展开。到1947年10月底,在33个县建立了人民政权,开辟了鄂豫、皖西解放区,有效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实现了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向战略进攻的根本转变。从此,鄂豫、皖西解放区成为新的中原解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神永驻大别山,红色基因代代传

站在烈士墙前,我注目着满满的不熟悉的名字和没有名字的数字,内心无比动容。在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先后有近100万人英勇牺牲,留下姓名的烈士就有130351人,还有难以计数的无名烈士长眠地下。大别山区以动员革命群众之多,形成革命规模之广,谱写了中国革命历史光辉灿烂的重要篇章。

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金寨时指出: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信阳考察时提出了大别山精神,集中体现为“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奋进、勇当前锋”。 大别山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致敬!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