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往事钩沉

兹游奇绝冠平生

发布时间:2024-10-09    单位:栖霞区军休所    作者:赵世文
点击率:877
字号设置: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首诗是苏轼贬谪海南岛三年,获赦北归时于海南省澄迈县老城通潮阁所写。诗人回想被多次流放的遭遇,表现了渡海北归时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豪放不羁的豁达胸襟。

澄迈县是海南省四大历史名邑之一。早在西汉武帝元鼎6年(公元前30年)建县城名为苟中县,隋朝大业3年(607年),澄迈县城迁居老城,从此,老城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清光绪21年(1895年),由于倭寇入侵和瘟疫流行,县城迁至南渡江边的金江镇。

坐落于澄江与迈岭之间的老城镇,留下了千百年幽幽古韵,文化遗迹众多,名人辈出。老城古街一百多米长,由青色的石块铺设而成,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两旁住着淳朴的居民。沿着青石板路一直往海边走,就是老城古码头,它连接琼州海峡,水深浪静。据史料记载,唐朝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遭遇台风,在振州(今琼城)逗留一年多后离开海南时,由澄迈县令护送其由此登船北上。历代朝廷贬官也是从这里上岸,然后分流所贬之地。唐朝著名宰相李德裕、宋代大文豪苏轼、抗金英雄李光、李纲等,他们的足迹都印在了老城古码头的青石板里,古码头在海南古代交通史、文化交流史和流放史上具有独特地位。

从古码头望上看,就是老城著名古迹通潮阁遗址。通潮阁,又名通明阁,是隋朝至清朝历代官员交通联络的驿站。公元1100年6月,苏轼获赦北归时在通潮阁驻足。他站立阁上,近看澄江清澈碧绿,长桥横架;远眺迈岭遍野青翠,拥吻着濒濒海潮;纵目琼州海峡,烟波浩渺,舟楫穿梭。他触景生情,写下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二首、《澄迈驿通潮阁》二首,“贪看白鹭横秋浦,不觉青林没晚潮”。“眼明飞阁浮长桥”诗句中的“长桥”,就是指这里的里桥。

海南民间有“南南山,北永庆”之说。永庆寺坐落于风光旖旎的盈滨半岛,是海南著名的禅林圣地,始建于北宋时期,为古代“澄迈八景”之一,当年苏轼曾前往礼佛参学。宋绍圣四年(1097)6月下旬,苏轼遭贬来琼,自琼州府赴儋州途经澄迈老城时,在赵梦得(儋州人,时居澄迈)家中住宿,曾在其居所二亭上题写扁额。赵梦得陪苏轼游永庆寺后回儋州,途中遇狂风暴雨,苏轼写下了《行琼儋间》诗一首,留下了“幽怀忽破散,咏啸来天风”的名句。明朝贤士曾沂《永庆丛林》诗:“梵宫森植有丛林,范翳虬盘院宇深。四际不闻钟鼓响,在中只见是阴阴”。

碧海蓝天,霁月清风。澄迈县依托历史文化、生态文化、佛教文化资源,发展特色休闲低碳旅游业,打造生态文化旅游区,已建成5个风情小镇,22家共享农庄,罗驿村、大丰额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澄迈县荣获中国福橙之乡、中国绿色名县、世界长寿之乡等称号。 

冬来南飞,春至北归。近些年来,在我国出现了一种旅居养老的新群体,每当冬季来临,人们从祖国内地四面八方来到美丽的海南岛,开始“候鸟”生活。海南四季如春,气候宜人,富硒富氧,物产丰富,是旅居养老的绝佳地。这里古老民居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原著民与“候鸟”和谐相处,构成了一幅水天一色、民心交融、歌舞升平的美丽画卷。假如时光能够倒流,宋代大文豪苏轼穿越千年再来海南,一抹旧时荒芜,目睹繁荣景象,感受岁月静好,对“海南万里真吾乡”会别有一番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