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往事钩沉

外婆老家的变化

发布时间:2024-11-11    单位:鼓楼五所    作者:许大农
点击率:299
字号设置:

外婆老家在无锡乡下刘潭桥西陈巷,行政区划经过多次历史变迁,现在被划属为无锡市梁溪区黄巷街道。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上小学时,因为父母亲工作繁忙的原因,每逢学校放寒暑假,我都在乡下外婆家度过。在我幼时记忆中,外婆老家充满了乡土气息和浓浓乡情,村庄里有那青砖灰瓦高低错落的民居,农田里有那郁郁葱葱长势诱人的蔬菜,还有那一群年龄相仿、终日在一起玩耍的小伙伴,这是我小时候非常向往的地方。

外婆老家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宽阔的京杭大运河横亘东西,河浜纵横,男子从河里挑水浇地,村妇在埠头淘米洗衣,河水清澈,水里游着小鱼小虾,类似于现在的苏南旅游胜地——周庄和同里。据记载,西陈巷村庄大约始建于上世纪初,距今有120多年的历史,村民以陈氏、时氏后代居多,主要以种植蔬菜和水稻为业。西陈巷傍水而建,房前屋后都是蔬菜田地,要吃蔬菜即可到自家地里现摘,无比新鲜。房屋是青砖灰瓦的联排建筑,坐北朝南,户户紧挨,4米开间,南北长约30米,主体为一层木质结构,北屋局部二层,一般作为卧室,南房与北屋中间有天井,房屋采光较暗,晚上照明用煤油灯;每家灰黑的炉灶间里,都贴着灶王爷的图片,墙边放有大水缸,专门盛放从河里挑来的生活用水,砖砌的灶台上礅着一口大铁锅,不仅可以做饭炒菜,而且还能烧水洗澡;稻草作为主要燃料,被扎成虾米状的草把,堆在炉灶旁边,用稻草煮烧的饭菜,吃起来有一种特别的香味。早晨或者傍晚时分,袅袅炊烟从农户家的烟囱中冉冉飘出,好一片乡村景象。每家都有春凳,晴天既可用于晾晒物品,夏夜又可供人乘凉休息。村庄南面是砖头铺砌的广场,白天可以当作稻谷的晾晒场,晚上是村民说话聊天的聚集地,孩子则在一起嬉戏玩耍、追逐打闹。农民家里陆续用上了电灯、拉起了有线广播。但是这种旧式木质结构的联排房屋没有消防设施,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曾经发生过因为顽童在炉灶里烤烧茭瓜不慎而引起的火灾;有的房屋最北面甚至建有猪舍,人畜混搭,气味很大,卫生条件很差。

外婆是典型的中国农村妇女,幼时因为深受封建礼教迫害,被迫裹缠小脚,没有上过学堂,解放后上过扫盲班。外婆慈祥和蔼,仁爱善良,一辈子辛勤忙碌,那长满老茧的双手,就是她终日劳作的真实印证。外婆不仅用朴素的语言教我做人的道理,而且还手把手教我生活的技能,使我认识了许多农村用具,了解了一些农作物生长情况。外婆生火做饭烧菜时,我喜欢干的事情就是往灶膛里添加草把。每逢赶集日,外婆会带我去集镇市场买一些生活用品,顺便逛一逛,让我在小摊上吃一碗“小馄饨”解馋、改善生活,那是我跟着外婆上街的最大期盼。

社员们每天在田间劳动,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早晨村头的钟声响起,生产队统一集合,社员们扛着农具,三三两两下田干活,下午陆陆续续收工回家。生产队经常晚上开会,社员们进行“斗私批修”。冬闲季节,公社还要抽派壮劳力到河埠去挑运土方、搞兴修水利的“大会战”。我幼时不谙世事,经常和小伙伴一起,围观大人们的行动。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上高中时,农村实行了生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劳动积极性普遍提高,他们用勤劳的双手种植着希望,收获着幸福。丰收时节,我看见村里的年轻人从泊在河边的机帆船里挑粮上岸、分米入户的热闹场景。社办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年轻人开始进入社办企业做工,年长者大都留在家里种田,农民经济状况普遍得到改善。社办企业的大量兴起,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农民经济收入,但是一些企业的无序发展,也造成了自然环境污染,破坏了原有生态平衡,河水质量逐渐变差,河里鱼虾不见了踪影,河水无法饮用。村民只能在村头挖掘了机井,从机井里汲水,作为生活饮用水源。

我参军入伍后,每次休假都要前往外婆老家故地重游、寻找儿时记忆。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城市化建设的持续推进,外婆老家更是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原来的西陈巷旧宅老屋已被拆除,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一个个村庄逐渐被居民新区所代替。这里现在建设成为居民社区,农民后代已经成为“城里人”,陆续搬入新建的安居房生活,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交通快捷便利,昔日沙石路面的主要道路,已经被双向八车道的高速公路所代替,附近两条地铁已经建成通车,居民出行方便快捷。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应运而生,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万物互联互通,生态绿色环保,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工作,人们安居乐业,正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江苏现代化建设无锡新篇章。

弹指一挥间,50年过去了,看到外婆老家发生的沧桑巨变,触景生情,睹物思人,我心中充满感慨,这里发生的一切,也是从前老人家做梦都不可能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