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往事钩沉

难忘的团政治处岁月

发布时间:2025-07-18    单位:玄武区军休四所    作者:方国书
点击率:157
字号设置:

人的一生有许多美好的记忆,有的记忆随着光阴的刻蚀而逐渐有所模糊,而有的记忆却如金子般珍贵,永远在心灵深处闪闪生辉,永不腿色。我在团政治处的工作岁月就是这样的记忆。

1980年11月,我怀揣着对军旅生活的憧憬与热血,踏入了军营。从那时起,长达38年的军旅生涯便拉开了帷幕。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也见证了许多的喜怒哀乐,但最让我刻骨铭心的,还是在团政治处的那段时光。

1984年10月,我带着复杂的心情,告别了炮兵连。那时的我,内心充满了矛盾。在军校,我学习的是炮兵指挥专业,到了部队,本应顺理成章地在军事岗位上施展拳脚,可团政治处却要调一名年轻的干事,而我,竟成了那个幸运儿,被选中调入团政治处机关工作。在同年兵、同时军校毕业的干部战友中,我是第一个到团机关工作,尤其是到政治机关工作的。当时,我真是沾沾自喜了好一阵子,心里满是自豪与激动。

刚到政治处,就迎来了一项紧急任务。当时,地方经济体制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为了解官兵思想情况和动态,稳定部队。团政治处里急需写一篇关于《地方经济体制改革对部队官兵的影响》的调研材料。抽调我陪着宣传股长,一头扎进了调研工作中。十多天的时间里我们走访地方有关单位,找部队官兵谈心、座谈。张股长是某军政治部宣传处调任团政治处工作的,他年纪虽大我几岁,但文采斐然,才华横溢,是机关公认的笔杆子。在他的亲自把关指导下,我们经过走访、座谈、拟提纲、起草、修改等多道程序,用不到一周的时间,写好了这份调研材料,圆满完成了任务,顺利交稿。这次经历,让我初窥政治处工作的门径,也让我对文字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后,我被调到了团政治处组织股,从此,我的军旅人生与文字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不带兵,一身轻”,这句话在那时我有了切身的体会。组织股的工作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尽管内心有些紧张,但我知道,这是一段能够提升自己、成长进步的宝贵经历。这不仅仅是岗位的变化,更是我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起点。

当时,政治处编制内共分四个股,外加一名群联干事。我分配在组织股当干事。我到团政治处工作时,正值政治处主任交流,新来的马主任,对我这个新干事有一种一见如故的亲切感,他为人非常好,生性耿直,做人像水晶玻璃,不遮遮掩掩,一吐为快,这让我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感受到了温暖与关怀,他也对我格外关注、关心、关照,为我在机关施展才干增添了信心和动力。

刚进入机关,我对组织工作的职责任务需要了解和熟悉。王股长向我介绍组织股的工作和人员情况时,语重心长地说:“组织股的任务重,下部队多、写材料多,加班加点熬夜是常态,你要尽快熟悉和适应,并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听了他的话,我心中虽有些忐忑,但更多的是坚定了要做好这份工作的决心。

组织股的主要业务工作涵盖了党组织建设、共青团建设和青年工作,纪律检查工作,军人代表大会、军人委员会等民主制度建设,军人褒奖和优抚工作,军事训练和战时政治工作以及评功评奖等诸多方面。股里分工我管党务,这是组织工作的大部块。工作的实践很快证明,组织股的工作任务确实繁重,工作辛苦,但在这样的环境和压力下,我学到的东西自然也多,受到的锻炼也会更大。面对任务紧急、工作量巨大的时候,我时常在深夜仍未能安眠。为了确保每份材料的质量,我会反复修改,检查每个字句的准确性,做到尽善尽美。有时,为了赶上领导需要的时间节点,我甚至会熬几个通宵,忙碌在办公室里,直到最终定稿。每一份材料的背后,都是我对自己工作的高度要求,以及对部队、对党组织的责任感。

团政治处建有图书室,藏书丰富,满目琳琅的书刊,如同浩瀚的知识海洋,呈现在我眼前。这让我有了看书学习的“宝地”。我原本就喜欢看书学习,但在基层连队训练任务重,勤条事务多,只能忍痛割爱。环境的转换重新唤醒了我对看书学习的渴求。白天忙碌了一整天,晚上到图书室,我孜孜以求,如饥似渴。节假日更是足不出户,伏案苦读。我重读和选阅了诸多中外名著、名篇,摘抄了大量名言名句。这些经典著作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宝库。通过阅读,我进一步启迪了人生,拓展了视野,认识了古代、近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提高了语言文字能力和表达能力。在不断学习和锻炼中,我居然成为团里一名小有名气的“笔杆子”。

随着团里组织工作的逐渐规范化,任务和工作内容不断增多,工作中的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在这种环境下,我开始学会如何更高效地处理各种问题。在这段时间里,我特别注重加强自身的知识积累,尤其是在党的政策法规方面。我意识到,在政治机关的工作,理解政策、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常常在工作之余,翻阅政策文件,认真记录下每一条重要的政策法规,特别是党在各个时期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每当上级有新的政策出台,我都会立即做笔记,并结合实际工作,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总结,确保自己始终能够站在正确的立场上,做出符合党和军队要求的决策。

政治处的工作内容繁杂而细致,包括组织干部学习、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筹备会议、起草文件、处理日常事务等。我作为其中的一员,深刻感受到了政治工作的艰辛与不易。尤其组织工作,是一项既重要又辛苦的差事,它的工作性质要求快、准、严、实,目的就是要多出经验、多培养典型,当好团党委的参谋助手。组织股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写材料,如制定工作计划、撰写总结报告、起草活动方案等,这些材料通常要得急且标准高,需要“6+1、白+黑”才能完成。有时为了迎接上级首长来团视察,熬几个通宵写汇报材料是常有的事。组织股的工作有很强的政治性,因此在撰写材料时必须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规定,确保材料的正确性和方向性,需要经过多轮审核和数次修改,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有时候甚至推倒重来,直到达到符合要求满意为止。长时间熬夜得眼疾,久坐双腿麻木,不能按时吃饭肠胃“罢工”是常事。

不仅如此,每当面对重大任务或者上级领导来视察时,我常常需要在短时间内调动各方资源,配合领导做好相关工作。我记得有一次,上级首次临时决定要来团里视察工作,团领导交代我们组织股要写一份高质量的汇报材料,这对于我们组织股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考验,但我们展现出了极强的凝聚力和执行力。那一次,团领导对我们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不仅让我感到无比骄傲,也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通过高效的协调和精心的策划,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确保工作顺利完成。

因各方面表现出色,我受到了政治处马主任和刘团长、叶政委等领导的关注。1985年4月我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5月我被团党委任命为团政治处组织股副连职干事,并于6月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三个月“三喜临门”,让我终身难忘。随后,“百万大裁军”。我们团政治处马主任改任团善后办主任,负责部队撤销后的部队经费物资、装备器材、营房设施的管理移交以及部队的老兵退伍、转业干部的安置等工作。刘团长带司令部黄副参谋长、黄参谋、政治处的我和电影组、后勤处等同志,以及两个连队去了某集团军的师炮兵团。我继续任团组织股干事。当时老同志转业走了,年轻的上学深造去了,就留下我一个不老不小的,且不配股长、也没有政治处副主任,在没有股长的情况下,我大事小事直接向徐主任汇报。到一个新单位工作,为了尽快熟悉情况进入角色,把工作承担起来,我陪同徐主任跑遍了全团所有的营连和团直属单位。经过分析总结,向团党委汇报了对基层党务工作的基本看法和重视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提高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和党员质量提高的建议。1985年又是“三年整党”的关键时期,由于当时的整党工作要求严、标准高、时间紧,白天我要参加团党委的会议做记录,晚上整理会议材料、撰写汇报等,每天休息3—4个小时,可以说是通宵达旦的工作。有时为了不影响次日的会议议程,徐主任也和我一起加班,我写初稿,他修改,我再抄写工整后,拿到团党委会上去讨论。几个月下来,我的视力严重下降,配了一副175度的近视眼镜,有人取笑我成了“四眼”干事。

组织部门负责全团基层单位党的建设指导工作,在当时南京军区党委提出“抓基层、打基础,争创建设全面过硬连队”活动中,我在调查中发现,有的连队为争创而争创,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有的连队弄虚作假,出了问题隐瞒不报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连队的基础建设。我及时向团领导作了汇报此事,并建议采取相关措施纠正存在的问题。团党委采纳了我的意见,围绕在争创先进基层连队中力避形式主义,重在打牢连队建设的基础下发了专门文件,促进了这项活动的深入开展。我所做的工作,也得到政治处和团领导的嘉奖并被评为先进个人。

在团政治处的这两年多时间里,我接触到了三任政治委员、两任政治处主任以及许多老政工干部。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这些都成为了我日后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财富。政治处的工作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它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军队政治工作的严肃性和重要性,也锻炼了我的写作能力。这两年,我的思想得到了洗礼和升华,文字水平得到了提高,组织协调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虽然现在离开了政治处三十多年,但我们政治处的同志还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每当大家相聚在一起,回忆起那段在团政治处的日子,每个人的脸上都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段经历,如同一本厚重的书,记录着我们的青春与汗水,记录着我们的欢笑与泪水。它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将永远激励着我不断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