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往事钩沉

强身健体话“击棍”

发布时间:2020-06-28    单位:建邺所    作者:张礼忠
点击率:34
字号设置:

幼时,我生活在经济落后的北风农村,虽然没有电灯、电视等现代化的文化娱乐活动,但物质生活的贫乏,却泯灭不了孩子们天生喜爱游戏运动的天性。因为在农村邻居们屋连屋、院连院,关系十分和睦融洽。各家的孩子也如同兄弟亲密无间。一有空儿就凑在一起玩游戏。人多时就玩鹰抓小鸡、丢手绢、捉迷藏、拔河等活动。人少时,就玩踢毽子、拍皮球、打弹弓、抖风行、弹玻璃球、斗鸡等,无不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快乐。这与大人们过的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那时儿童们营养不丰富,但由于丰富多彩的儿童游戏,使身心得到了极大的锻炼,长大后都能身强力壮、吃苦耐劳。所以那时部队召兵,很喜爱农村娃。

我记得那时还有一种游戏非常有趣,名曰“击棍”。游戏规则是:就地取材。从大人们砍回的木柴捆里(烧火用柴)抽出比较直的树枝,由孩子们自己动手,用柴刀削去枝叶,做成的“木棍”一般长约50厘米,直径约3厘米,数量不限。比赛前,在场地上一次画出甲乙丙三等不等距的平行线,称为“界线”,每条线长约10来尺,甲线和乙线相距约3尺,乙线和丙线相距约9尺。

然后,将一根根“棍儿”摆在乙线上,与甲线平行。击者则站在丙线之外。“棍儿”摆好后,击者就开始按一定的顺序上场比赛。

首先,击者右手持一“棍儿”,并握在棍儿的一头,一旦瞄准目标“棍儿”的中点,就用力地把手中的“棍儿”击过去。如将乙线上的一根“棍儿”击过甲线即为赢,并可以连续击第2根、第3…如果失败了,“棍儿”复位,人也退下由第2个人商场,依次类推。这种游戏大多在秋冬季节进行,这是秋收秋种已经结束,大人们开始割草砍柴,为过冬作准备,将自家的树木上的枯枝败叶砍下许多,用于生火做饭,所以,制作“木棍儿”时,孩子们可尽情取用。用过的木棍还可以继续做“柴火餐”,没有任何浪费。故大人们更多地是支持。

这项游戏之所以受欢迎是一举数得,既可以锻炼身体,又可以激烈柴火,将赢来的木棍,交给大人做饭用。所以,有时大人们也参加进行比赛。加之,活动量大,可练臂力、视力,手脑并用,所以,一道秋冬季,下午孩子放学后,包括一些失学儿童便相邀玩伴在村头空地摆下“战场”决一雌雄。

在抗战时期,这种游戏,人们又赋予了新意,将其称为“击鬼”,暗示打击小日本鬼子。是我的结义兄长张福禄首先开始的。他是我们村孩子的头,小名叫“嘎子”,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咱村的“小嘎子”》(刊《生活2016.10期》,)所以,当时他一提出将“击棍”改为“击鬼”,暗示将小日本鬼子赶出中国,所以,孩子们玩起来十分卖力。并编了一首儿歌曰:“击木棍儿如战场,鬼子侵占我家乡。奋力一击投出去,齐心协力啥东泽。”总之,这项运动,就地取材,场地简单,可让参赛者全身都活动起来,十分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