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往事钩沉

上甘岭坑道里的党小组会

发布时间:2021-04-27    单位:玄武军休七所    作者:张嵩山
点击率:654
字号设置:


昼夜厮杀的上甘岭战役打到了第七天——1952年10月20日晚,志愿军第十五军作战会议决定:上甘岭各团部队暂时转入坑道作战,把敌人死死地拖在阵地上,为后方调集兵力、弹药和物资、实施大规模反击而赢得时间。从这时起,坑道意识与枪支弹药一起武装到每一个战士:坚守坑道就是坚守阵地。

第一三四团五连四班在战斗打响的当晚,就反击到了上甘岭两高地之一的597.9高地上。四班班长叫丁鸿钧,安徽太和人,一个很干练的“兵头”。他机智勇敢,指挥全班11个人灵活作战,两天歼敌近百人,而全班无一伤亡。10月15日下午,四班弹药打光了,11个人被迫退守到八号阵地一个15米深的小坑道里。美军第十七团随即包围了坑道口,穷凶极恶地用无后座力炮轰,用集束手榴弹炸,用火焰喷射器烧,但是仍攻不下这个小坑道。美军无奈之下,只好在坑道口扯起三道铁丝网,垒起两个地堡,用一挺机枪、八支卡宾枪封锁住坑道口,企图困毙四班。

image.png

图片来自网络

    此后整整九天里,四班在与上级失去联系,未能得到后方任何接济的情况下,仅靠从阵地上搜集的敌人的遗弃弹药、饼干和洞内储存的两小桶水,依托坑道孤军作战。坚守到第十天,四班多数人已饿得站不起来了。年仅21岁的丁鸿钧反复地思考:人饿死,坑道也就丢了;坑道丢了,饿死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吗?于是,他把班里的党员们召集起来,郑重其事地开了个坑道党小组会。

让我们想象一下那个神圣的场面吧:五个满脸烟尘,衣衫褴褛的志愿军士兵,拄着枪支,饥肠辘辘地围坐在一节寸把长蜡烛旁,神情严肃地讨论通过一项党内紧急提议:由丁鸿钧同志突围到二号阵地大坑道,向上级汇报四班的艰难处境,以取得下一步行动指示。

这可能是中共党史上规模最小,离敌人最近的一次战场党小组会,也可能是解放军战史上人数最少,离死亡最近的一次党小组会。然而,从提议到表决,从形式到内容,无不彰显着军人的信仰和忠诚,无不凸现着党性的纯度和光辉。中国人民志愿军之所以能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以劣势装备击败世界头号强敌,这个上甘岭坑道里的党小组会,给出了全部答案。

从八号阵地坑道到二号阵地大坑道,下个小坡再上个小坡,不足200米远。可在这个雪后初霁的深夜,丁鸿钧却在冰冷的雪地上整整爬了一个多小时,他先悄无声息地匍匐钻出铁丝网,又绕过敌地堡,最终才找到二号阵地坑道口。经二号阵地坑道党支部书记、第一三四团四连指导员赵毛臣批准,27日凌晨,四班全部转移到二号阵地坑道,和四连的战友一起迎接主力大反击。

这是在艰苦卓绝的上甘岭坑道里坚守时间最长的一个班,前后达20个昼夜。战后,丁鸿钧被记一等功,四班荣立集体一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