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往事钩沉

永恒的精神之树(三)

发布时间:2021-10-22    单位:玄武军休四所    作者:史振洪
点击率:177
字号设置:

 好八连在上海南京路上,一直是以为群众做好事出名的,几十年了,这个传统没有丢,全连好人好事层出不穷!然而八连干部战士没有想到,现如今做好事也会遭人误解甚至非议了。我们听到这样一件事:
    在上海市郊的马路上,一辆飞驰而过的卡车,把一名中年男子撞倒了。紧急刹车的司机回头一看那人摔得不轻,连忙启动车辆想一走了之。
    “请别走!”迎面一位解放军战士拦住了去路。没容司机辩解,这位战士要他把撞倒的男子赶紧送往医院。快到医院时,战士机警地将司机交给了就近的交通警察。接着,把伤号背进了医院急诊室。他帮着挂号、取药,又办理了住院手续,直到把一切都安排妥当,才悄然离去。
    这位战士是谁?他叫陶立革,是好八连木工箱的第16代传人,1988年曾被军区评为“国防勇士”。那天,他是因公外出,正巧碰上。
    分明是一桩好事,哪晓得会无端地惹出了麻烦。不知是因为不了解真情,还是出于某种偏见,医院的一些人竟然断定那男子是被解放军战士撞伤的,要不他不会悄悄跑掉。他们气呼呼地把电话打到部队,足足花了一二十分钟,数落那个战士的不是。部队领导紧张起来了,马上查!七查八查,终于查到了八连战士陶立革。
    吃过午饭,陶立革被时任指导员的贾天余叫到连部。陶立革做了好事虽然还没向领导汇报,但他估摸着地方上也许会把情况捅到连队来。这不,指导员把我单独叫来啦!
    满脸喜气的陶立革,本以为起码能听到几句表扬,不料劈头盖脑挨了指导员一顿批评。他愣了,说不清是委曲还是怨恨,反正满肚子都是苦涩味。尽管他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解释得清清楚楚,指导员也完全相信,但他那纯洁善良的心还是被深深地刺痛了……
    “好八连,天下传。”“为人民,几十年。”这是毛泽东主席20多年前对好八连的褒奖。八连的新一代学着老一辈的样子,依然是走到哪里,把好事做到哪里。然而,在世风日下的年月里,社会上一些人的心灵被扭曲了,好事会被他们看得倒了个。在这样一种氛围里,八连官兵时常会像陶立革那样遇到误解、白眼或嘲讽。
    两种选择严肃地摆到了面前:一种是气馁却步,“好心不得好报,何苦呢”;一种是顶住压力,“你说你的,我干我的,用自己的热量去熔化外界的冰霜”。受优良传统长期熏陶的八连官兵,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们坚信,炽烈的热情不会因气候阴晦而霉变,理解的声音终究能回响四壁!

南京路云中里委是八连的老联系户了。几年前,一批老战士由干部带队,每逢假日,就来到里委做好事。他们帮助30多户孤寡老人和军烈属打扫卫生、拆洗被褥、买煤买米,常常忙得双颊挂满汗珠。逢年过节,他们还为老人送去自产的猪肉和蔬菜。

八连官兵的举动,许多人叫好,也有人说不好。“都什么年月了,还傻头傻脑地去伺候那些个孤寡老人,真不可思议。”
    八连的小伙子们压根儿没把这些冷言冷语往心里去。一批批老兵退伍了,一批批新兵接过扫把,继续为里委的老人服务。那年元旦,八连杀了两头肥猪,干部商定,一头留着自己改善伙食,一头送给云中里委。那天,当连长李春铭、三排长戴秀河等人蹬着三轮车,把200多斤重的猪肉送给里委军烈属和孤寡老人时,老人们感动得热泪直流,有的即兴唱起自编的马灯调民歌:“感谢八连众英豪,关怀老人不辞劳,不是儿郎胜儿郎,情深谊重比天高。”

元旦刚过,老人们又让里委书记捎过话来,“方便时一定到连队亲手做顿饭菜,让孩子们吃得格外高兴。”子弟兵的一腔真情,穿透层层雾霭,走进了人们心中。每逢重大节日,八连总要收到许多信件,那是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慰问和祝愿,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几位大西北的退休干部第一次路过上海,在宝贵的半天时间里,他们既不看市容,也不逛商店,却直奔好八连,说是要亲眼看看八连的干部战士,了却多年的心愿。
    一群边疆学生利用假日到上海游览,姑娘小伙子们放下行李就打听,好八连住在哪里,霓红灯下的新哨兵有没有老一辈那样可爱。当他们找到八连,参观了八连连史室,又看了八连官兵的衣食住行,这才放心地去观赏大上海的自然景色。

“炽烈的热情不会霉变,理解的声音终能回响四壁”。八连干部说的话又被我们记住了,最后成稿时,这一段就用了这个小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