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旅游采风

世界遗产大运河,中国智慧历代传

发布时间:2023-09-15    单位:玄武军休七所    作者:王冬萍
点击率:380
字号设置:

今年暑期我与家人一起参观了位于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博物馆里的陈设美轮美奂,内容丰富,有介绍大运河历史的历史陈列,有复原出运河两岸人家生活的情境展示,有高科技的声光电光影展,有适合亲自互动的运河湿地科普展,有游戏感与历史感并重的运河迷踪游戏体验……林林总总,一整天逛下来收获了很多新的知识,更是发自内心的感叹于属于中国的智慧,而也正是这独特的中国智慧,让这条已在我们身边流淌了上千年的运河,成为了世界公认的遗产。

说到大运河的中国智慧,一定要先来说说大运河的发展历程。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时期,历经2000多年历史,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级行政区,跨越三千多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沿线人口达到1亿7千万。在其发展历程中,有两个时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是隋朝,一个就是元朝。隋炀帝时为了沟通南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于605年下令开凿大运河,这条运河连接起江南的经济重地,中原的政治中心和北方的军事要地,虽然后人常常批评大运河为隋炀帝暴政的表现之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大运河的开通,极大的便利了南北的经贸沟通,正如后来诗人皮日休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第二个重要的时期就是元朝,元朝对大运河的改造最重要的就是将运河截弯取直,大大缩短了从江南经济重心到北京政治重心的距离,也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京杭大运河的风貌。2000多年的历史发展,在历代人民的维护之下,大运河一直生生不息,为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可谓是中国智慧之一。

历史悠久的大运河,更是充满了科技含量,这可谓是中国智慧之二。说到大运河的科技含量,就不得不说一说大运河中有名的“南旺枢纽”。元代开凿的京杭运河,“水脊”在济宁,后因黄河泛滥淤积,济宁以北90里的南旺地面升高,使得京杭大运河犹如一条“驼峰航道”。南旺段所处地理位置海拔38米,比北边的临清高出约30米,比南边江苏徐州运河段高出近40米,是整条运河上的最高点,形成大运河的制高点和分水岭,在元朝时这一枢纽因改道海运而废止。到了明朝时,明成祖决定恢复元代济宁分水枢纽。永乐九年六月,重开会通河宣告完成。此时虽在涨水期,南旺以北河段水量仍明显不足,无法通行重载漕船。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当时负责大运河疏浚工作的宋礼深入访查,请到汶上县民间水利专家白英。白英提出了改济宁分水为南旺分水的建议,以后根据白英的建议,首先在东平县刘家所至南城子村之间的大汶河内筑戴村坝,并开挖80余里的小汶河。宋礼、白英利用这条废河连通;同时导泉补源,引汶水西南流,从南旺入运河。南旺水脊运河段水量北少南丰,为达到引汶入运于南旺分水补源的目的,宋礼、白英在小汶河入运的“T”字形水口对岸砌石护堤,并建造石拨(亦称鱼嘴),既防止洪水冲刷,又以石拨直角与钝角不同的角度调节南北分水量:七分向北流,入漳、卫;三分向南流,进黄、淮。因此,民间流传着“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说法。后来,这里建有龙王庙,故称“分水龙王庙”,成了分水枢纽的代名词。由于汛期洪水过大,致使沿岸决口成灾。为削减河道流量,保证运河之需,又设置“水柜”。夏秋水盛时,通过斗门将洪水泄入湖泊,冬春运河水量不足时,再将湖水放入运河,既减轻洪涝灾害,又确保漕运畅通。南旺枢纽工程,以漕运为中心,因势造物,分水坝址选定合理,戴村坝是遏汶济运理想的制高点,符合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疏河济运、挖泉集流、设柜蓄水、建湖泄涨、防河保运及建闸节流等一系列结构缜密的配套工程,保证了漕运畅通。南旺枢纽工程,由引水、分水、蓄调水、航运系统有机组成,成功解决了京杭大运河“水脊”缺水的难题。它建成后,使京杭大运河畅通500余年。“南旺枢纽”堪称整个大运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工程之一,其科学性和技巧性可与中国古代的灵渠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康熙皇帝曾褒奖说:“朕屡次南巡经过汶上县分水口,观遏分流处,深服白英相度全之妙。”

大运河的中国智慧也并不仅仅停留于古人的智慧,更有当代人的继承与发展。这里咱就不得不来说说位于淮安,有水上立交桥之称的淮河入海水道工程。伴随着国家社会的发展,陆地上的高架立交我们已经太熟悉了,但是水上行船能如立交一般,就有点难以想象了。但是在淮安的淮河入海口就有这样的一个工程,一座水上立交屹立于淮安区城南。这座河道立交其上部为京杭大运河航槽,横跨在淮河入海水道之上,两者立体交叉,河水互不交流。淮河入海水道是本世纪新建的水利工程,西起洪泽湖,东至滨海的扁担港入海,河道宽达750米,主要用于淮河的泄洪。那么为什么要大费周章消耗人力物力建设河道立交工程呢?由于受废黄河的影响,运河在这一带地势较高,如果两条水道直接交汇,将会出现两种情况:其一,如果淮河入海水道河床设计的比大运河低,非行洪期则会降低运河水位,干扰大运河的航运,而行洪期则洪水进入运河不仅影响航运,也会对运河造成破坏。其二,如果迁就运河较高的河床高度,较高的河床则带来入海水道泄洪能力的降低,也就失去了开挖这条水道的本来意义。而修建这样一条水上立交,就可以成功地解决上述矛盾,达到航运和泄洪两不误的效果。更有趣的是这条水上立交桥的不远处,有一个修建于明朝,利用了同样原理的水利工程伏龙洞,真可谓智慧的传承与发展的完美体现。

大运河,一条在中国流淌了两千多年的人工运河,承载了中国人的智慧结晶,留下了无数历史的思考与赞叹,为中国的水利、漕运、统一等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此它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瑰宝,世界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