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与朋友们至欧洲巴尔干半岛的克罗地亚、波黑、黑山、塞尔维亚等原属于南斯拉夫的国家以及匈牙利转了一圈。在定下旅游计划的时候,就意识到,此行除了领略各国的绮丽风景、异国情调,某种意义上,还是一次“红色旅游”:去塔拉大桥感受南斯拉夫游击队员的英雄气概、去萨拉热窝追寻瓦尔特的踪迹,去乌日策弹孔纪念碑领略反法西斯勇士们的牺牲精神,去驻前南中国大使馆遗址凭吊牺牲于北约炸弹下的三位烈士,去铁托墓感悟这位铁腕领导人和前南斯拉夫的盛衰荣辱……曾经的南斯拉夫是一代人铭记在心的历史记忆。来到这里,更是一种深沉的情怀。
四十多年前,一部南斯拉夫电影《桥》在中国上映,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伴着一首“啊朋友再见”的激情旋律,立即风靡全国。如今,沿着一路美景的亚得里亚海8号公路,我们来到现属于黑山共和国的塔拉大桥,一座真正经历战火、涅槃重生的塔拉大桥,一座以电影《桥》重新演绎历史的的拍摄场地。
塔拉大桥横跨欧洲最深的峡谷——塔拉河大峡谷,初建于1940年,1942年炸毁,1946年重建。历经风霜雷电,至今仍是天堑通途。全长366米的大桥以一道优美的曲线凌空衔接峡谷两岸,巍然耸立。桥拱又画出五道巨大的弧线,寓优美于壮观之中。1980年,大桥所在地杜米托尔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离故事发生的时间已经过去八十多年,战火早已远去。四周青山依旧,苍翠欲滴。深深的河谷中,居高临下看去,激流的塔拉河却似潺潺流水,叙说着那一段不为许多世人所知的历史。
虽已初秋,桥头的山花正艳,无言地叙说着一段浸透血与火的历史。
有关塔拉大桥的真实历史,1942年,与德国同为轴心国的意大利王国完全控制了塔拉峡谷大桥, 将这座桥梁视为补给的重中之重,南斯拉夫游击队决定炸毁这座大桥。从艺术出发,电影中改成了德国纳粹防守大桥。这座桥经历了真正的战火,见证了正义与邪恶的殊死搏斗。时隔二十多年,塔拉大桥又成为演绎自己、重现历史的战场。
《桥》是那一代人不会忘怀的歌颂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影片,主题歌《啊朋友再见》虽源自意大利,但已经成了“桥”不可须臾分割的天然灵魂。我们在“啊朋友再见”的深沉旋律中经过崎岖山路到了塔拉大桥,终于与英雄的桥零距离接触!电影中的一个个精彩镜头不时在眼前闪回。
桥头,立着一名军人的塑像。这是南斯拉夫王国军人博日达尔·祖季奇中尉,出生于“桥”所在的杜米托尔大山中的Jezerima村。在两军对峙中,他断然率队反击,击毙敌人指挥官,自己也壮烈牺牲。1966年,他的母亲玛丽亚在其家乡的塔拉峡谷大桥前竖起了这座纪念碑,镌刻着:“这座纪念碑是博日达尔·祖季奇的母亲玛丽亚为其所建。博日达尔·祖季奇,南斯拉夫王国军队中尉,生于1915年,1941年牺牲。你是整个民族的英雄,这座桥、这条河会一直记住你的名字”。 电影《桥》在1969年上映并于七十年代初风靡中国后,这座雕像逐渐被人们误解为电影《桥》中“老虎”的原型。不同的是,一位是真实历史中的英雄,一位是电影艺术中的英雄。这就叫艺术来源于生活吧。
南斯拉夫游击队在桥梁工程师拉扎莱·亚乌克维奇(Lazar Jauković)的帮助下,实施突袭行动,成功炸毁了桥梁的中央拱门。两个月后,工程师被捕并被杀害在桥头。他的纪念碑静静地安放在大桥的一侧,他是电影《桥》中工程师的真正原型。电影中,“工程师”在纳粹逼近的最后时刻,自己按动了炸药爆炸的启动杆,毅然将自己和亲自参加建造的桥一同炸毁,为国壮烈捐躯。
塔拉大桥的栏杆上,一束鲜花迎着峡谷的秋风,微微颤动,仿佛在向英勇抗击法西斯的英雄致敬,在向那一段英雄的历史致敬!
塔拉大桥如今已经成为人们尤其是中国游客的网红打卡点。来这里,不仅是回顾正义,回顾英雄,也是回顾青春,回顾逝去的岁月。它横跨于塔拉河谷之间,连接着两岸的青山,也连接着历史和今天,穿越了时空的界限,把理想和信仰连接在一起。
塔拉河谷的上空,厚重的云层好似流动的画卷,偶尔露出几处蓝色。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稍纵即逝地洒向大地,塔拉大桥的桥拱被勾勒出明亮的金边,整个世界仿佛被点亮了一般。塔拉大桥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与无尽的风景之美,我们从塔拉大桥的每寸结构上,读出了牺牲和光荣,战争与和平、建设与毁灭,正义与邪恶……
踏足塔拉大桥,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追溯,也是一次对自然的赞叹。大桥上又一簇圣洁的鲜花,昭示着为正义为信仰而献身的英雄们永远与青山在一起,永远与岁月在一起。
善良的人们,不会忘记!
塔拉大桥,“真是一座好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