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住海陵岛的第二天下午,我们慕名来到广东省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简称海丝馆)参观。海丝馆是以“南海一号”宋代古沉船发掘、保护、展示与研究为主题,展现水下考古现场发掘动态演示过程的世界首个水下考古专题博物馆。该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AAAAA级景区。海丝馆坐落于海陵岛十里银滩,背山面海,建筑特色鲜明,紧扣海洋文化主题,是海陵岛的地标性建筑。主馆占地面积12288平方米,建筑面积19409平方米,立面由5个大小不一的椭圆体连环相扣组成,整体既似起伏的波浪,又如展翅的海鸥,建筑风格上,具有浓厚的海洋文化色彩。
团友们都被海丝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所吸引,纷纷在馆前合影留念。馆内展厅里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和声像,详实介绍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丝路航海历史和“南海1号”古沉船的发掘经过。千余年来,我国祖先们的航海足迹遍布亚、非、欧大陆,开拓出遥远广阔的海上丝绸之路。展厅通过声光电多媒体场景,让大家身临其境地体验我国古代商船出航远洋、搏击风浪和货通万国的浪漫故事,感受古代丝路恢宏灿烂的历史文化。公元1183年(南宋淳熙十年),一艘满载珍宝的远洋贸易商船,从泉州港出发,在途经今阳江与江门交界海域时沉入海底,尘封于历史长河。穿越时光800年后,古船于1987年被偶然发现,国家文物局将其命名为“南海1号”。1989年对“南海1号”进行了首次考古调查,确认了“南海1号”沉船的基本位置,初步掌握了海底沉积、水温、深度等水文信息,为后续的深入调查、发掘提供了重要资料。2001-2004年,对“南海1号”组织进行水下考古工作,先后进行了4次水下探摸和局部试掘,为编制打捞发掘和保护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2007年,国家文物局、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组织实施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工程,运用当年被誉为“亚州第一吊”的“华天龙”号,成功地将重达5600吨的“南海1号”沉箱吊离海底,再由半潜驳船迁移至广东海丝馆码头,并拖移进馆。“南海1号”项目开创了中国水下考古的先河,为世界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中国方案,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经典案例向全球推广。大家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南海1号”从南海寻踪、水下考古、整体打捞、原址保护到就地展示的整个发掘过程,对我国水下考古发掘、保护的先进技术和取得的卓越成果嗞嗞称赞。
展馆内还展示出大量“南海1号”发掘出来的珍贵文物,包括黄金饰品、中国瓷器和宋代漆器等数十种,出水文物超18万件(套),创全国单个考古项目发掘数量之最。大家看到这些精美的出水文物,都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当时发达的世界贸易所赞叹。展馆三楼的水晶宫,向公众开放“南海1号”发掘现场,大家近距离地观看考古学家发掘“南海1号”的全过程。
通过近两个小时的认真参观,大家受到一次水下考古知识和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生动教育,对“南海1号”的发掘经过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为我国先进的水下考古发掘技术和“南海1号”发掘取得的丰硕成果感到高兴和自豪。同时在参观中,大家对中华民族伟大的航海足迹、开拓出传承千年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也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和热爱,加深了对我国在新时期实施“一带一路”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王凤英老师在参观后深有感触地对大家说:“南海1号”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见证者,它再现了波澜壮阔、横跨万里的航海时代。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的“一代一路”建设,正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在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积极支持国家实施的“一代一路”战略,充分发挥老年人余热,力所能及地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