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万物旺盛,其中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各个节气的养生重点是:
1、立夏
立夏后,温度逐渐攀升,人们会煩躁上火,睡眠质量也会有所下降。所以立夏节气应以养心、养阳为要。午睡可以调阴阳、养心神。午睡时间一般以半小时到一小时以内为宜。容易出现口疮、座疮、心烦、便秘等症状,适当进食苦味食物,可以清热泻火。
2、小满
进入小满节气后,因为高温、多雨等原因,人体阳气容易受损,此时养护阳气、补中益气,可以吃些清热利湿、生津止渴的食物,可饮用丝瓜汤祛除体内湿热。少食甘肥滋腻、生湿助湿的食物。运动不宜过度,身体微微出汗即可,切莫大汗淋灕。
3、芒种
芒种节气常与黄梅时节连在一起,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人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容易导致痰湿内聚。芒种养生首先要顺应阴阳变化规律,滋养初生的阴气。养阴最有效简单的方法就是睡觉,尤其是睡好“子午觉”。
4、夏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节气后,夏天的“烤”验才真正开始,要让心静下来。趁着阳气旺盛,借大自然“温热”特性,通过三伏灸、三伏贴等中医外治疗法,结合中药内服,佐以食疗、按跷导引,最大限度地以阳克寒,达到温阳散寒、补虚利湿的目的,从而增强人体抵抗力。
5、小暑
进入小暑后,炎热的气温使人喜欢待在空调房里,殊不知这也是“干眼症”的一个诱因。蚌肉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的功效,此时可多食用。无论是调理冬日易发疾病,还是驱寒祛湿、养生保健,药性都能更快速地渗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大暑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三伏中最热的中伏通常是在大暑节气,是“上蒸下煮”“湿热交蒸”到达极点的时节,当令之气为暑热。正是进行“冬病夏治”的好时机。饮食方面提倡多样化,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适当增加苦味蔬果,多吃开胃消暑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