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海拾贝

善读诗书可养生

发布时间:2024-05-13    作者:张礼忠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自古以来就倡导“万事莫如为善乐,百花争比读书香”。汉代大学问家刘向更是一针见血地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医愚。”

如何读书?明代哲人洪应明说:“心地干净,方可读书。”意思是,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可以读圣贤之书,并身体力行,不能只讲“勤”字,还必须立身正性才行。清代文人张潮更是将读书提升到“读书读心”的高度。他说:“先读经、后读史,则论事不谬于圣贤;既读史,复读经,则观书不徒为章句。”意思是熟读经史可与“先贤为伍”与“经典同行”,“读书读心,乃论人之钥。”

古人云:“开卷有益”,就是告诉我们:“善读诗书,获益良多”。不仅能让我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和智慧,而且还能调节情绪、消除烦恼、净化心灵。特别是读书还可以养生,如一付良药可以医治心灵疾患。明代学者钱琦说:“独有书可医胸中俗气。”明代诗人杨循吉曾作《题书厨》一诗曰:“当怒读则喜,当病读则痊。持此用为命,纵横堆满前。”可见,读书确有养生之功效。

清代学者汪莹对此也持同样观点,他在《示儿》一诗中说:“读书能养气,乃为喜读书。”何为“气”?他解释说:“气是指人体内的元气、正气,气正则可抗病,称为‘书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灵疗法。”

清代剧作家李渔更是将读书上升到可延年益寿的高度。他告诉世人:“待书长悦,其人多寿;拥笔善娱,此士延年”。南宋诗人陆游在其诗《抄节》中说:“储积山祟祟,探求海茫茫。一笑语儿子,此是却老方。”意思是,他告诉儿子说,饱读诗书,孜孜不倦地学习便是行之有效的消除疾病的“良方”。

南朝梁武帝将“读书”比作“养生秘笈”,他告诉臣下“少近女色多读书”乃长寿之路。史载,他一生只爱皇后,并没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的众多后妃,洁身自好,所以身康体健,在80岁高龄时,还老当益壮,骑马射箭征战沙场不亚少年,冲锋陷阵丝毫不输于古之老将廉颇、黄忠,被誉为“长寿皇帝”,名垂千古。

南宋诗人朱熹在其诗《观书有感》中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虽然没出现一个“书”字,但却大有深意,诗人借景生情,告诉人们一个真理:观书有感。半亩大小的池塘像镜子一样明亮,天色蔚蓝、白云飘忽,倒映在水面上。要问这一池的水为何这么清澈,就是因为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而这个“活水”就是多读书,只有不断地学习、多读书,才能不断进步。正如伟人毛泽东对少年们的题辞:“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他教导国人要从小时候就要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不断进步。

对我们老年人来说,读书同样重要,“老有所学”是老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的“拐杖”,是战胜孤独、养生养心的灵丹妙药。正如明代收复台湾的名将郑成功所说:“养心莫言寡欲,至乐无如读书。”诚然不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