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9 作者:张礼忠
说起“蛇”,多数人没有一个好印象,不仅形象丑陋,令人望而生畏,而且有毒蛇常致人死命,素有“蛇蝎心肠”的说辞。民间对蛇既恨又怕,故常置之死地而后快。一直流传“见蛇不打三分罪”的民谚。受民谚的影响,我自幼就怕蛇、恨蛇,常捉来剥皮抽筋,不大卸八块决不收手。
其实,这一切都是对蛇的误解,蛇不仅不令人生厌,而且大有来头。它是华夏文化中最光彩夺目的一种“神异”动物,被称为“小龙”。
在古代神话中,造人的女娲,就是一个“人首蛇身”的女神。20世纪70年代初,在湖南长沙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画”,分为“天上”、“人间”和“地下”三部分。“天上”正中绘有人首蛇身的形象——即人类始祖——造人的女娲。这一考古发现,令世人对“蛇”开始崇敬。
早在两千年前,蛇就被人们称为“小龙”,而真正的龙,只是中国古代传说的一种神异动物,身体长、有鳞、有角、有脚,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降雨,被誉为“龙图腾”。而“蛇图腾”的色彩在女娲、伏羲等的形象中上能明显地看出。蛇图腾分布很广,主要集中在我国的东南部和西南部。在几千年的不断迁徏中,各民族的文化互相交融,“蛇图腾”传遍了长江南北。在台湾的高山族、海南的黎族部落中都有“蛇图腾”的遗迹或习俗。在奉蛇为“图腾”的地区,人们都认为“蛇”是“龙”的原形。“龙”是“蛇”的神显示。所以在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称“家蛇”为“苍龙”、“天龙”等等。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区的少数民族自称“龙种”、“龙人”、“龙户”,并建蛇庙,祭祀蛇神。在福建南平樟湖镇就有“赛蛇神”独特的崇蛇民俗。据明代文学家谢肇淛的《长溪琐语》记载:“福州水口建有蛇王庙。庙内有蛇数百,夏秋之间赛神一次。蛇之大者或缠人腰、人头出赛。”这一习俗至今仍流传于世。
民间流传的“蛇盘兔”、“蛇盘娃”也都是把蛇作为“保护神”的。中国古代军事学上,有所谓的“一字长蛇阵”。《孙子兵法·九地篇》记载:“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这是古代兵家常用的一种“首尾相顾的”蛇形战术阵式。
戏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白蛇传》,把蛇比作一个善良、美丽的少女并与俊美书生善结良缘,被奉为“白蛇女神”感动了无数人的“心”。
蛇在12生肖中排行第六,与十二地支配属“巳”,故一天十二时辰中之“巳时”——上午9点至11点,又称作“蛇时”。
总之,蛇与华夏文化早已结为一体,直至今日仍是文人墨客的吟咏的对象。今年,又迎来了金色的蛇年,建邺所组织了一次征联活动。诗社出上联曰:“龙腾华夏,万里河山披锦绣”。我应三联曰:“蛇舞山川,神州大地荡春风”;“灵蛇腾瑞,留取灵珠昌国运”;“金蛇接力,日月合唱报春歌”。并衷心祝愿老年朋友们:“龙兆祥和国歌大治;蛇征灵瑞民庆盛世。”